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6篇
  免费   487篇
  国内免费   144篇
航空   1122篇
航天技术   218篇
综合类   211篇
航天   246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143篇
  2022年   166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60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61.
零质量射流与分离控制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非定常可压缩方程的求解当中引入预处理方法、多重网格等加速收敛技术,提高了可压缩方法处理低速问题的效率和精度。利用该方法对两个流动控制算例进行了数值模拟,首先模拟了零质量射流的外部流场,从射流中心线上的速度分布、射流宽度等方面均得到了和实验较为一致的结果。之后模拟了不同控制下的绕二维翼型的分离流动,包括有定常吸气和零质量射流,两种方法都不同程度上使分离泡长度缩小,分离区的压力升高,一定程度上显示了两种方法在分离流动控制上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962.
叶片压力面到吸力面射流对其气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提出了从叶片压力面到吸力面开孔射流延缓吸力面尾缘气流分离的思想,建立了考虑射流影响的叶片三维流场数值计算方法。以NASA67风扇叶片为原型进行开孔设计,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开孔射流对该风扇叶片的流动特性、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初步研究表明经开孔射流处理能有效改善叶片吸力面尾缘的流动特性,从而提高压气机性能和稳定工作范围。  相似文献   
963.
1引言由于铸造技术的改善,国外现已经可以在涡轮工作叶片上铸造多个细小的冷气通道。这些通道通过冲击孔与冷气供气腔连接以实现冲击冷却,冲击后的气体可以通过连接孔进入下一个腔室或者直接通过气膜孔流出叶片形成气膜冷却。这种冷却结构的优点是:利用冲击冷却获得高换热系数,  相似文献   
964.
射流旋涡发生器控制大折转角扩压叶栅二次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将射流旋涡发生器引入到某折转角为60°的扩压叶栅端壁二次流控制中,研究了射流方向和射流总压对扩压叶栅气动性能及栅内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射流旋涡发生器侧向倾角为0°时,仅采用不足扩压叶栅进口流量0.5%的射流流量,即可显著减少栅内损失.射流旋涡有效阻碍和推迟了通道涡发展,在下洗侧将主流流体卷入端壁附面层内,而在上洗侧将低能流体带入主流中,从而减少了角区低能流体聚积,减弱了吸力面的分离流动.当射流进口总压采用与扩压叶栅进口相同的总压时,总压损失减小21.5%,且射流进口总压越大,其控制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965.
高阶信号通过功放时发生非线性失真,需对功放进行线性化补偿,功率回退法是最简单直接的线性化方法,但功放效率不高。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使得数字预失真技术成为补偿功放失真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阶调制信号在卫星通信中的应用,缓解频谱资源紧张问题。以16QAM信号为对象,着重研究了预失真器模型的两个关键因子——非线性阶数和记忆深度——对预失真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非线性阶数,记忆深度对预失真性能的影响更大;而且功率回退法和数字预失真方法的结合使用可以取得更好的预失真效果。  相似文献   
966.
为了研究基于涡流发生器(VG)射流原理的先进旋涡燃烧室(AVC)燃烧及流动性能,对不同射流参数(射流前倾角α、侧倾角β、射流孔径D及射流比R)时燃烧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基于涡流发生器射流原理的AVC性能优于传统射流AVC。增大α及β,可以提高燃气掺混率,增大凹腔中心湍流度,并使更多的热能转化为燃烧室出口动能,但是总压损失明显增大。增大侧倾角β可使凹腔内高温分布更均匀。随着射流孔径D及射流比R的增大,燃烧室整体温度分布先增大后减小。当α=60°,β=60°时燃烧室能够在贫燃条件下实现高温、低压降、低污染的稳定燃烧。  相似文献   
967.
暂冲式环形射流诱导非定常激波聚焦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荣康  陈鑫  何立明  曾昊  苏建勇 《推进技术》2015,36(6):824-831
利用暂冲式环形射流诱导非定常激波聚焦实验装置,在环形喷口宽度为9.4mm,喷口前后压比分别为6.1和17.9的条件下进行了环形射流聚心碰撞诱导非定常激波聚焦的实验研究,并以数值计算为补充,对流场的演化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环形射流启动时形成的前导激波聚心碰撞是产生非定常激波的主要原因。在环形喷口宽度d=9.4mm,压比π=6.1的条件下,激波聚焦的峰值压力可达2.16MPa,为凹面腔内部初始压力的21.8倍。激波在凹面腔内聚焦后形成回传激波,凹面腔底部的气流经入射激波与回传激波两次压缩后,压力大大提升,向环形喷口回流,使下一循环中环形射流的欠膨胀度降低,前导激波强度也相应减弱,随之产生的非定常激波和激波聚焦强度也有所降低。此外,一个循环中输入凹面腔的能量由环形喷口宽度所决定,因此,当喷口前后压比大于临界压比1.89时,保持喷口宽度不变而仅改变喷口前后压比,所产生的非定常激波和激波聚焦强度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968.
为了获得翼型在尾缘合成射流作用下的气动特性,针对NACA0015翼型,设计了适用于风洞研究的尾缘合成射流实验,设计内容包括实验模型的设计,低频大功率合成射流致动器的设计,以及测量方案的设计。该实验方案在伺服电机达到适当转速时,合成射流器能够达到较好的吹/吸气效果。通过调节地面气缸的行程和电机的工作频率,可以实现对喷口速度、频率等参数的调节,为研究合成射流动量系数和减缩频率对气动力和力矩的影响规律提供了便利。针对二元实验段,采用自行设计的二分量应变天平测量动态升力和力矩。该实验模型在二元风洞中顺利开展了相关实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当合成射流频率为3Hz时,升力系数的幅值约为0.16。因此,尾缘低频大功率合成射流可以使翼型获得较大的用于控制气动弹性的控制力。这种新型作动方式为未来飞行器气动弹性稳定性控制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969.
尹群 《航空动力学报》1992,7(1):69-71,100
高速燃烧室点火条件 高速燃烧室内通常存在外层的高速主动流,它不但用作燃烧的氧源,而且带动核心气体形成稳定火焰的涡流结构,同时还起隔离火焰与室壁的作用。它的外层一般情况下是净空气,内层掺有燃油。   相似文献   
970.
间隙高度对自发射流抑制叶尖泄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数值求解三维定常黏性雷诺时均N-S方程,获得了单孔叶尖自发射流条件下不同叶顶间隙的叶栅流场,对比分析了间隙高度对自发射流与叶尖泄漏流相互作用特性、叶尖泄漏流量以及叶片载荷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叶顶间隙高度为1mm(t/H=0.5%)时,自发射流对泄漏流有明显的阻挡作用,泄漏流量比减少0.06%,同时叶片载荷增加1.39%.当叶顶间隙高度增大到4mm(t/H=2%)时,自发射流的阻挡作用及对叶片载荷的增加作用基本消失;减小间隙高度可以有效提高自发射流的控制效果,同时降低因分离造成的流动损失;自发射流的存在显著改变了间隙流场分布及叶尖吸力面附近静压系数分布,计算发现当泄漏流绕自发射流流过时,下游流场出现类似卡门涡街的涡分布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