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8篇
  免费   317篇
  国内免费   88篇
航空   841篇
航天技术   42篇
综合类   158篇
航天   9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1.
以AIAA(AIAA S-071A-1999)推荐的不确定度评估标准,借鉴国内外在风洞试验、航空发动机性能测量、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性能等不确定度分析方面开展的研究工作,建立了符合统计学一般原理的超燃冲压发动机总体性能参数测量不确定度分析和计算方法,开展了超燃冲压发动机总体性能参数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超燃冲压发动机自由射流试验中系统误差引入的不确定度占主导地位,占总不确定度的90%以上。该研究结果有利于提高超燃冲压发动机总体性能测量精度,为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712.
樊伟杰  周进  李世斌 《航空动力学报》2020,35(10):2176-2185
采用基于shear stress transfer(SST) k -ω双方程湍流模型的数值方法研究了等面积多孔逆向射流对超声速来流条件下半球头体减阻性能的影响。基于等射流面积设计原则,在半球头体驻点附近进行多孔逆向射流喷注,通过改变射流总压比、射流孔数量,分析各变量对减阻性能的影响,并探讨多孔逆向射流间的相互影响。仿真发现:逆向射流能有效减小半球头体受到的阻力,随着总压比的增大,多孔逆向射流回流区增大,射流减阻性能提高;随着射流孔数的增多,射流减阻性能先提高再降低。在研究范围中,双孔逆向射流取得最优的减阻效果,其减阻比高达29%,双孔逆向射流间的相互影响是其取得良好减阻性能的关键。多孔逆向射流展现了取得优良减阻性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13.
孙娜  谢悦  张莹  王佳兴  牛禄  张斌 《推进技术》2021,42(11):2432-2437
真实情况中,射流换向阀的边界参数呈现明显的不确定性,由于主流和控制流压强是影响射流换向阀切换性能的重要因素,因此其不确定性将导致切换性能产生明显的波动。本文采用不确定量化分析方法中的PCM(Probabilistic Collocation Method)方法,研究了主流和控制流压强的不确定性对射流换向阀切换性能的耦合影响,获得了一维和二维不确定度下的切换性能不确定度带。研究结果显示,主流或控制流压强的不确定性均使得射流换向阀切换性能产生明显的波动;其中控制流压强的不确定性对其影响尤为突出;当存在二维不确定性时,射流换向阀的切换性能将出现更大幅度的波动,最大波动幅度达29%。  相似文献   
714.
为了研究不同热射流点火状态下的燃烧性能,针对采用波瓣混合器的某型航空发动机加力燃烧室,基于N-S方程建立了3维数值计算模型,得到了接力喷嘴径向高度和方位角对加力燃烧室流场、燃烧特性和流阻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径向高度增加,热射流火焰传播距离逐渐减小,传播到稳定器下游区域从内涵逐渐向外涵移动,且稳定器壁面高温分布区域逐渐减小;随着方位角增大,热射流火焰径向穿透深度逐渐增大,且稳定器壁面高温区域逐渐减小,在方位角α=0°和α=5°时稳定器壁温最高,为1450 K左右;在加力燃烧室出口截面上,径向高度和方位角对无量纲总压影响不大,整体小于0.005。  相似文献   
715.
气膜冷却平板表面颗粒物沉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晓军  崔莫含  刘智刚 《推进技术》2018,39(6):1323-1330
为了解涡轮叶片表面颗粒物的沉积规律和沉积对气膜冷却的影响,实验通过石蜡喷涂装置将熔融石蜡颗粒喷入到小型风洞中,石蜡颗粒沉积在具有气膜冷却的平板表面上来模拟涡轮叶片上的颗粒物沉积过程。实验中将表征石蜡熔融颗粒尺寸的斯托克斯数与实际燃气涡轮发动机中的煤灰颗粒相匹配,通过调节主流温度,保持石蜡颗粒在沉积前处于熔融状态来模拟真实涡轮叶片上颗粒物的粘附机理,观察没有气膜冷却情况下的石蜡沉积过程和有气膜冷却情况下,不同吹风比和不同射流角度对石蜡沉积的影响,以及石蜡沉积后对平板表面气膜冷却的影响。研究发现石蜡熔融温度与主流温度相接近时,更容易沉积在平板表面,并且石蜡沉积在生长到一定厚度后不再增长。在有气膜冷却的情况下,吹风比从0增加到1.5时,平板表面石蜡沉积先减少后增加,吹风比为0.5时,石蜡沉积最少。射流角度由30°增加到90°时,平板表面石蜡沉积逐渐增多。石蜡沉积降低了平板气膜冷却效率,并且气膜孔间下游区域的温度比气膜孔下游区域更高。  相似文献   
716.
多路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改善翼型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志  李军  梁华  魏彪  陈杰 《推进技术》2018,39(9):1928-1937
等离子体合成射流(PSJ)响应快,频带宽,强度大,在飞行器增升减阻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但常规等离子体合成射流只是单点激励,作用范围小,控制效果弱。为提高等离子体合成射流抑制机翼流动分离的能力,设计了一种新型多路放电电路驱动合成射流,使单个电源产生5~12路多点、高强度合成射流激励,并将其用于高升力翼型失速分离控制。研究了激励频率、电容能量、来流速度和激励位置对流动控制效果的影响以及阵列式激励的控制规律。实验结果表明:12路PSJs各路均能产生较强的冲击波和射流,能有效抑制翼型吸力面的流动分离,增加升力,推迟失速;当激励频率为150Hz使无量纲频率等于4.8时,流动控制效果最好;电容能量越大,来流速度越小,流动控制效果越好;翼型距前缘15%c处为最佳激励位置,在主翼后缘施加激励与前缘激励类似,能有效抑制主翼流动分离;在主翼前缘和后缘同时施加激励,增升效果变强,推迟失速的能力降低。流场存在延迟效应,延迟时间不小于585s。  相似文献   
717.
为了研究槽缝射流和泄漏间隙对一级涡轮导叶轴对称端壁换热特性的影响,利用R35C15W型宽带液晶和稳态测温技术在高速叶栅风洞试验台进行了端壁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在无槽缝射流时,研究了叶栅进口雷诺数(Re=2.2×105,2.8×105和3.4×105)对端壁换热特性的影响;在有槽缝射流条件下研究了射流质量流量比(0.6%...  相似文献   
718.
一种抑制超声速气流红外辐射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测定了波反馈装置对高温超声速射流的激励效果。主喷管喉道直径为35 m m ,进口总温和总压分别为800 K及274.4 kPa。结果表明,影响激励效果的主要几何参数有锥形反射器的扩张角、反射器母线长度和反射器与主喷管的相对位置。当扩张半角为45°, 母线长度为40m m 以及锥形反射器起始截面与主喷管出口齐平时, 激励效果最好, 在X/D= 6~8 范围内, 激励后的轴心温度可降低约120 K, 并可望使超声速喷气流的红外辐射强度降低约40% ~45% 。  相似文献   
719.
利用热线风速仪,在最佳激振频率f=560 Hz时,研究了不同孔径、不同孔深、不同小孔出口几何形状等对多压电膜式零质量射流激励器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所用激励器的最佳孔径为2.5 mm,最佳孔深为2 mm,最佳深径比为0.8.激励器射流出口为锥孔要比为直孔好得多.锥孔在流场中心线上距离激励器出口5<y/d<18范围内,射流速度几乎不变.最后利用CFD数值模拟直观地显示了射流出口的涡结构,说明了几何尺寸产生影响的根源.  相似文献   
720.
近年来随着4D打印技术的兴起,力学性能优异的Kagome桁架结构作为新型的扰流单元逐步应用于高换热设备。针对火焰筒中的阵列射流结构,在其射流空间置入水滴形Kagome桁架结构,通过试验验证数值模拟方法;采用数值模拟计算方法,研究了结构参数对靶面换热特性的影响;基于计算数据,拟合了靶面努塞尔数和压损的关联式,并计算出在该结构参数范围下的最优结构。结果表明,拟合二阶响应面模型准确,预测误差小于1.70%。桁架单元结构参数d和α对平均努塞尔数Nuave的影响比较显著,d、α、β2和α*β对压损系数Cp的影响比较显著。在最优结构参数d=1.000 mm,α=45.001°,β=46.623°的情况下,Nuave、Cp和综合影响因子F的优化结果与模拟结果误差分别为1.24%、0.18%和1.20%。优化件相比于试验件Cp减少了0.93%,Nu增加了12.78%,F增加了13.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