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9篇
  免费   165篇
  国内免费   61篇
航空   561篇
航天技术   183篇
综合类   74篇
航天   337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98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55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0 毫秒
71.
介绍了一种在线式绝缘检测装置的组成、功能及其应用情况。该装置采用在回路中加入对地直流电压、获取漏电流的方法取得信号,硬件上使用滤波、屏蔽和“看门狗”等抗干扰措施,软件程序上使用数字滤波和软件陷阱等技术。可用于1万伏内交流回路对地绝缘电阻的在线监测。已在多个机场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72.
作战飞机对地攻击效能研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现代空地作战过程所体现的动态性,提出了作战飞机对地攻击效能评估的方法.以ADC法为基础,结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利用影响对地攻击的指标量,对对地攻击过程进行了建模与分析.在建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影响效能的因素,把指标分层并建立系统评估的框架模型.对基于模糊数学综合评判和层次分析方法理论作了有效结合,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证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3.
对地攻击是无人机在现代战场中的重要应用之一。以无人机为平台,以激光制导炸弹为武器,在满足对目标进行连续照射的前提下,研究了投放武器后无人机的航路规划问题。以攻击后无人机航路必须遵守的3条原则为基础,得出了3种可行的航路方案。通过仿真,验证了3种方案的可行性。通过对3种方案优缺点的比较,得出了每种方案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74.
开式转子发动机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莉  是介  王占学 《推进技术》2019,40(9):1921-1932
开式转子发动机以高推进效率、低燃油消耗率和低污染物排放的"一高两低"优势,成为经济友好型航空发动机的典型代表,是下一代民用飞机潜在的动力备选方案之一。本文主要从开式转子发动机总体性能仿真技术、对转桨扇设计技术、传动附件设计技术、部件及整机试验技术等四个方面,分析开式转子发动机研发历史及相关技术研究进展。结合国内开式转子发动机研究现状,梳理出开式转子发动机的发展脉络,归纳出开展开式转子发动机研究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并对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路线进行展望,以期为开式转子发动机相关技术的后续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5.
夏子龙  王锁芳 《推进技术》2020,41(6):1276-1285
为分析进口流量对压气机引气系统无管式减涡器压力损失的影响及无管式减涡器减阻效果,采用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无管式减涡器开展研究,并与直喷嘴模型进行了对比。模型试验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通过数值模拟,建立了无管式减涡器流阻特性"S"形曲线三分区模型,分析了无管式减涡器各截面间压力损失及其占比随无量纲质量流量变化规律。在计算流量范围内,与直喷嘴模型相比,无管式减涡器平均可降低压气机引气系统压力损失约45.9%。在第二拐点处,共转盘腔内压力损失降低了96.44%,此时无管式减涡器减阻效果最佳,较直喷嘴模型压力损失降低了73.44%。  相似文献   
76.
腔室型旋流发生器的设计与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纪振伟  程邦勤  张磊  王浩 《推进技术》2018,39(4):776-784
为了模拟旋流畸变对压气机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设计了一套腔室型旋流发生器,通过灵活改变腔室几何构形来形成不同类型和强度的旋流,利用先进的CFD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旋流器流场特征的研究并对旋流畸变指标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腔室型旋流发生器能够产生不同强度的整体涡和对涡旋流,气动交界面处整体涡最大旋流角可以达到65.8°,对涡最大旋流角可以达到58.2°;在压气机进口截面,近壁面处旋流强度最大,整体涡可达43.5,对涡可达9.26;整体涡主要影响叶尖流场,对涡主要影响叶尖和叶根的流场。随着流量的增加,旋流器总压恢复系数降低,整体涡强度增加,对涡强度降低。  相似文献   
77.
摘要:为了揭示对转压气机下游转子外伸激波对上游转子泄漏流的影响规律,针对上游转子叶顶间隙分别为0.2、0.5、0.8 mm的对转压气机开展了非定常数值模拟研究。研究发现:受下游转子外伸激波掠扫影响,上游转子尾缘附近压力面会形成弱压缩波,且随上游转子泄漏流增强而逐渐减弱;而该外伸激波在上游转子尾缘附近吸力面,会形成与型线切向相垂直的较强压缩波,且其位置基本不受叶顶间隙大小影响;外伸激波使上游转子尾缘附近吸、压力面压差增大,叶顶泄漏流增强,进而导致其损失增大;随着叶顶间隙增大,上游转子叶尖区弦长前半段压力波动的频率,由通道激波转为叶顶泄漏流主导,且呈现减小的趋势,而弦长后半段压力波动的频率主要由外伸激波主导,且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78.
吴衡  刘高文  冯青  武志鹏 《推进技术》2019,40(10):2252-2261
对预旋系统内的压力变化相关研究较少。基于理论分析、实验测量以及数值计算,对某盖板式预旋系统的压比及熵增特性进行研究。通过理论推导,对预旋系统内压比与无量纲温降的关系进行分析。在最高转速可达10000r/min的高转速实验台上,测量了转盘上的气流静压以及相对总温,进而获得压比及熵增特性。进行三维数值计算,将数值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并根据数值计算结果对预旋系统内的熵产分布以及各元件的熵增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系统温降以及旋转马赫数大小决定了预旋系统的理想最大压比,而实际压比与理想压比的比值取决于系统内的熵增大小。采用数值计算以及实验测量所得结果对理论关系式进行了验证,最大偏差2.7%。旋转马赫数一定的条件下,随系统无量纲温降增大,系统压比逐渐减小。由于熵增影响,实测压比与理想压比最大相差约36%。预旋系统内的熵增主要发生在预旋腔静止壁面、接受孔前后、供给孔进口等气流旋转比发生剧烈变化的区域。预旋系统内主要元件的熵增随流量增大都呈逐渐增大的趋势,但接受孔处熵增最小值出现在喷嘴出口旋转比等于1左右时,流量过小或过大都会导致接受孔处熵增变大。  相似文献   
79.
叶片式预旋喷嘴具有尺寸小,落后角大的特点。为了详细研究小尺寸预旋喷嘴的预旋性能,采用五孔探针对叶片式预旋喷嘴的出口流场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Ma=0.2,0.3时喷嘴出口的压力分布、速度分布和出口气流角度分布,实验获得了喷嘴的落后角和预旋效率,并进行了与实验工况相同的数值计算。通过实验获得的总压云图以及速度云图,可以发现叶片式预旋喷嘴的端壁二次流损失、尾迹损失严重,有明显的边界层分离现象。Ma=0.2时,喷嘴Re数为5.76×104,落后角2.84°,实验测得的预旋效率为0.73;Ma=0.3时,喷嘴Re数为1.06×105,预旋效率提高至0.77。实验模型端壁的影响使预旋效率实验结果偏低6.5%左右。数值结果与实验测得各参数符合较好:数值结果与测得的喷嘴出口截面平均总压、静压偏差在1%以内;出气速度、周向速度以及出气角度与实验结果偏差在4%以内。数值计算表明,叶片式预旋喷嘴的预旋效率基本不受压比影响,随Re数增大先增大后基本不变,最后基本稳定在0.85。  相似文献   
80.
预旋喷嘴径向角度对预旋特性影响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降低低位进气预旋流路的气动损失,针对带有不同径向角度(0°~30°)预旋喷嘴的预旋系统进行了数值仿真,并对流动特性、温降特性和比熵增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预旋喷嘴径向角度的增大,预旋系统无量纲温降先增大后减小,流动阻力减小,预旋系统的流量随之增大。旋转雷诺数为2.3×107时,预旋喷嘴带径向角度的预旋系统无量纲温降比传统喷嘴最大可提高18.3%,存在某一角度使预旋温降特性达到最好。预旋系统内的耗散主要发生在预旋腔和共转盘腔内,径向角度为10°时其比熵增变化量分别占整个预旋系统总体比熵增的42.4%和30.2%;合理设计预旋喷嘴的径向角度,能改善预旋腔内气流的流动效果,并且可以减少整个预旋系统的不可逆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