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航空   4篇
航天技术   19篇
航天   51篇
  2023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61.
《航天员》2010,(1):15-15
NASA不久将为互联网用户提供通过动态视频实况观察国际空间站实验舱的服务,地球上的人们通过视频可以观察到国际空间站内航天员的太空工作情况。据悉,这项服务从2月1日起开始,在国际空间站全部乘员值班时段使用。  相似文献   
62.
一林 《国际太空》2005,(6):21-22
欧洲航天局(ESA)为“国际空间站”提供两大重要设施:“自动转移飞行器”(ATV)和“哥伦布”实验舱。ATV首发飞行时间几经推迟,现定于2006年春。目前地面的准备工作和“国际空间站”为迎接ATV到来的准备工作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将于今年秋季完成。  相似文献   
63.
64.
刘苗 《航天员》2012,(6):50-51
2012年3月3日。佩蒂特在空间站轨道实验舱完美地拍下了圣安东尼奥天文台给国际空间站发射信号的那束蓝色激光,描绘了“最美的地球夜景”。就在我们惊叹于佩蒂特在太空捕捉到这一“精彩瞬间”时,4月13日他又在NASA网站上分享了自己在太空创作的诗作《我想知道为什么》  相似文献   
65.
“国际空间站”建造十年经验初探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就"国际空间站"边建造、边应用十年来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从系统设备、居住环境、物资补给、作息制度、健康保障、人的作用、出舱活动及国际合作8个方面进行了简要的论述,对后来的空间站建设及未来的长期载人航天飞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6.
谢懿 《太空探索》2008,(4):28-29
价值10亿欧元的哥伦布买验舱是欧空局第一个载人航天设施,也是其目前在载人航天领域的最高成就."哥伦布实验舱为我们翻开了新的一页.现在我们在地球轨道上有了真正的一席之地,"欧空局"哥伦布"项目主管伯纳多·帕蒂说.但是对于欧洲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而言,这真是一个好事多磨的过程.由于建造延期和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失事,哥伦布实验舱最终抵达国际空间站的时间比最初的计划晚了5年多.而且和国际空间站的其他舱体一样,哥伦布实验舱的大小也比10年前欧空局原计划的要小很多.  相似文献   
67.
知豪 《国际太空》2008,(3):29-35
□□2008年2月7日,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把欧洲航天局的哥伦布号实验舱(Columbus laboratory Module)送往“国际空间站”。此后,航天飞机将分3次把日本的希望号日本实验舱(Kibo JEM)送上“国际空间站”。欧日的实验舱上天后,将大大增强“国际空间站”的科研能力。此外,在20  相似文献   
68.
邸乃庸 《航天》2009,(7):38-41
2001年航天员承担了更为繁重的太空建筑任务.为国际空间站增添了三个舱段(美国命运号实验舱、美国探索号气闸舱和俄罗斯码头号对接舱)和一只手臂(第一套遥控机械臂系统).  相似文献   
69.
为解决空间站在不同的构型及飞行姿态下,因太阳入射角变化大引起的太阳电池翼难以对日定向的难题,提出分体组合式双自由度对日定向系统构型。研究空间站构型及飞行姿态,确定采用A轴与B轴2个轴独立运转、单独控制的对日定向方式,2个轴通过桁架结构实现正交连接。在梦天实验舱单舱飞行时,A轴不动,B轴根据轨道周期跟踪太阳,通过飞行器姿态调整补偿太阳入射角的变化。组合体飞行时,B轴补偿太阳高度角,A轴根据轨道周期带动B轴与太阳电池翼共同跟踪太阳,实现双自由度对日定向。在轨飞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舱段构型及飞行姿态下,功率通道输出功率波动幅度由60%减小到7%,分体组合式双自由度对日定向系统构型能够适应空间站复杂的飞行工况。  相似文献   
70.
徐磊  柏合民  常世杰  朱俊杰  吴凯  李立春  原潇  齐海雁 《上海航天》2023,40(6):100-104, 135
面对梦天实验舱次结构减重需求,提出了面向3D打印技术的次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的方法,完成并掌握了3D打印次结构从设计、工艺、制造、检验等全周期的研制流程。在梦天实验舱发射载荷条件下,通过结构有限元分析及试验验证,对3D打印次结构性能进行了考核。结果表明:在具有一定强度和刚度裕度的前提下,支架减重效果较为明显,面向3D打印技术的次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的方法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