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航空   4篇
航天技术   19篇
航天   51篇
  2023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陈小春 《航天员》2010,(1):68-69
国际空间站上航天员的工作生活情形,我们已有所了解。所有这些活动,都在国际空间站这个高高的舞台上进行,因此我们有必要向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个高台的种种情况,方便大家更全面更直观地了解其中所发生的事情。因此,在新的一年里,本栏目除继续推出有关国际空间站所发生的各种事情外,还将推出空间站的总体介绍,以及各主要舱段的结构与功能,包括各个不同国家的各功能货舱、服务舱、实验舱、居住舱、节点舱的介绍,敬请读者朋友们关注。新年第一期,我们先来看看国际空间站的整体模样。  相似文献   
22.
日本实验舱(JEM)也称作“KIBO”(日语希望的意思),它是国际空间站的一部分,是由日本国家空间发展署(NASDA)为国际空间站项目出资研制的。它有一个压力舱和一个暴露在空间的平台,因此它可为用户提供极具吸引力的实验机会。JEM  相似文献   
23.
浩言 《太空探索》2008,(4):30-31
哥伦布号呈圆筒形,直径4.5米,长7米,容积达到75米3,空重10吨,具有多种用途.发射时它可以携带2.5吨有效载荷,入轨后能容纳9吨有效载荷和容纳3名航天员以及10个实验装置摆放架.每个实验架相当于电话亭大小,可装10个国际标准有效载荷机柜、3个储存机柜和3个系统机柜,并都能提供单独的动力和制冷控制,并能够与地面研究人员建立通信链接.另外,其4个外部装备平台将为空间站航天员提供进行外部实验的能力.实验舱还配备了可与地面研究人员联系的视频和数据通信系统,使用寿命至少10年,可用于进行大量失重状态下的实验.按照设计,3名航天员可同时在实验舱内工作而不会觉得拥挤.  相似文献   
24.
天宇来风     
《航天员》2008,(2):4-9
中国CHINA探月工程将实现月球软着陆3月25日,中国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在北京召开的"万名科技专家讲科普"的启动报告会上透露,探月二期工程已经正式获得国务院批准,目前正在组织  相似文献   
25.
邸乃庸 《航天》2010,(9):32-35
2008年2月7日,“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将欧洲制造的、价值20亿美元的“哥伦布”号实验舱送至国际空间站。“哥伦布”号实验舱呈圆筒形、重约10吨、直径4.5米、长7米、容积达75立方米、能容纳3名航天员、安放10套科研设备,其命名源自著名的欧洲探险家哥伦布。  相似文献   
26.
二○○一年(下) 2001年4月,奋进号航天飞机携带多功能后勤舱,为命运号实验舱送来设备,为国际空间站安装了第一套遥控机械臂系统,还安装了为美国航天员太空行走通信提供支持的超高频天线.  相似文献   
27.
《航空科学技术》2000,(4):40-41
日本科技厅日前向国家宇宙开发事业团提交的报告说,将推迟国际空间站日本实验舱“希望”号的发射日程,以便适应整个国际空间站建设计划的进度。国际空间站是由美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和欧洲航天部门参加进行的一项永久性载人宇宙科学考察设施,具有进行实验、观测、居住、补给和电力供应等功能。各国在其中承担不同组成部分的建造和发射任务。日本承担建造的“希望”号实验舱由加压部、补给部、曝露部和室外机械手等组成。它能够利用宇宙空间的真空和无重力等特殊环境进行高精尖科学技术的实验研究活动,原定 2002年 10月开始分 3次由…  相似文献   
28.
《国际太空》2008,(5):F0004
希望号日本实验舱由增压舱、实验后勤舱、遥控机械臂系统和暴露设施组成,而实验后勤舱又分为增压段和暴露段。它们分3次发射上天。  相似文献   
29.
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太空》2013,(7):20-26
载人航天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和军事力量以及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2010年,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研制工作正式启动。中国将在2020年前后建成和运营近地载人空间站。1中国载人空间站建设总体构想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所属航天员系统负责选拔训练航天员乘组;空间实验室系统负责研制天宫-2空间实验室,为空间站研制进行先期技术验证;空间  相似文献   
30.
左永亮 《航天员》2012,(4):60-69
6月18日,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首次自动交会对接成功。17fl,1-06分,航天员景海鹏成功开启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验舱舱门,以漂浮姿态进入天宫一号,中国航天员首次访问在轨飞行器获得圆满成功。随后刘旺和刘洋也陆续进入天宫一号,3名航天员一起微笑挥手致意,第一次在中国的空间实验室留下了“全家福”。在距离地球30万米的高空,3位航天员开始了为期10天的的生活和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