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7篇
航空   64篇
航天技术   8篇
综合类   14篇
航天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某结构件的非线性弹塑性分析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有限元软件MSC/Nastran,对某结构件进行了非线性弹塑性计算,分析对比了结构应力以及残余应力与材料屈服极限之间的关系,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基本吻合,说明使用该软件进行工程结构非线性弹塑性计算是准确的。  相似文献   
92.
杨换平  庄唯  王耀勉  剡文斌 《航空学报》2021,42(9):424656-424656
钛合金热氧化通过在表面形成氧化层和氧扩散层改善其综合性能。热氧化前对钛合金进行剧烈塑性变形可以引入高密度晶界、位错、孪晶界等晶体缺陷及高畸变能,能够促进氧原子吸附、降低氧化物形核温度、加速氧化膜生长并促进氧原子向基体内的扩散,形成更厚、更致密的氧化层和更深的氧扩散区,获得更好的性能。本文对剧烈塑性变形钛合金的热氧化进行综述。首先,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剧烈塑性变形方法,总结了钛合金剧烈塑性变形和热氧化复合处理的工艺情况和处理效果。然后,根据氧化物形成的一般过程阐述了剧烈塑性变形引起的微观结构变化对氧原子吸附、氧化物形核、氧化膜形成、氧化膜增厚和氧扩散区形成的影响机理。最后,总结了剧烈塑性变形对氧化膜厚度、氧扩散区范围和氧化物形貌等热氧化微观结构及硬度、摩擦磨损等力学性能的影响,指出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3.
94.
考虑冲击缺陷的钛合金板的疲劳寿命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连续损伤力学理论,研究了含冲击凹坑缺陷的Ti-1023钛合金板的疲劳损伤问题。通过分析冲击损伤与疲劳损伤的共同作用以及应力场与损伤场的耦合作用,对含冲击凹坑的钛合金板的疲劳寿命进行了预估。首先,基于连续介质运动学理论,采用非线性动力学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冲击损伤的模拟,得到冲击凹坑处的残余应力场与塑性应变场。其次,根据塑性损伤方程,计算冲击凹坑局部的初始损伤场,并将其作为后续疲劳计算的初始条件。然后,采用Chaudonneret的多轴疲劳损伤力学模型建立损伤力学-有限元数值解法,以进行损伤演化过程的数值计算。最后,综合考虑残余应力场、塑性初始损伤和疲劳损伤的共同作用,对含冲击凹坑的钛合金板进行了疲劳寿命预估,并进行了相应的疲劳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预估结果与试验结果相一致。所做研究为工程中采用损伤力学方法来预估含冲击损伤的结构的疲劳寿命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5.
蔡晋  闫雪  李威  孟庆勋 《航空学报》2022,43(4):568-579
为了研究超声喷丸处理过程弹丸与构件之间弹塑性接触状态、应力场及表面状态分布规律,基于显式微粒离散函数的多弹丸撞击模型和Hertz-Mindlin(No Slip)碰撞接触力学定律,建立了弹丸冲击速度与恢复系数之间的模型。针对超声喷丸过程,建立DEM-FEM(离散元-有限元)耦合数值模型,建立ALE自适应网格模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恒定恢复系数与动态恢复系数对构件表面残余应力、残余应力层深度、表面宏观形貌的影响,恒定恢复系数增加的过程中,表面残余压应力、残余压应力层深度、表面粗糙度均增加,相比残余应力层深度与表面粗糙度,表面残余应力分布极值差低约12%,相比残余应力层深度内外端均值差值,表面残余应力与表面粗糙度差值低约9%~15%。结果表明,在恒定与动态恢复系数下,与残余压应力层深度相比,表面残余应力与表面宏观形貌更容易实现均匀性;与恒定恢复系数相比,动态恢复系数对构件表面引入的残余应力与试验结果误差均低于5%,预测更接近真实值。  相似文献   
96.
对TC4钛合金切削过程中锯齿形切屑形成过程和切削力的关系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对锯齿形切屑形成中微观塑性变形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切削速度大于48.75 m/min时,切屑由带状转变为锯齿形。锯齿形切屑的形成导致了切削过程中切削力的波动变化,切削力与切屑的锯齿形变化规律一致,锯齿形切屑形成中塑性变形区的宽度随切削速度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