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86篇 |
免费 | 523篇 |
国内免费 | 284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996篇 |
航天技术 | 349篇 |
综合类 | 368篇 |
航天 | 68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6篇 |
2023年 | 99篇 |
2022年 | 120篇 |
2021年 | 127篇 |
2020年 | 120篇 |
2019年 | 130篇 |
2018年 | 63篇 |
2017年 | 103篇 |
2016年 | 131篇 |
2015年 | 108篇 |
2014年 | 120篇 |
2013年 | 141篇 |
2012年 | 208篇 |
2011年 | 212篇 |
2010年 | 138篇 |
2009年 | 156篇 |
2008年 | 161篇 |
2007年 | 153篇 |
2006年 | 141篇 |
2005年 | 119篇 |
2004年 | 76篇 |
2003年 | 90篇 |
2002年 | 63篇 |
2001年 | 93篇 |
2000年 | 49篇 |
1999年 | 65篇 |
1998年 | 46篇 |
1997年 | 41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36篇 |
1994年 | 36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31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81.
782.
783.
国产某型飞机在持续适航阶段开展事件收集、风险评估、工程调查和措施制定等工作时,需要机型资料、机队信息、运营记录、事故事件、局方信息等工程数据提供输入、参考以及辅助分析。研究了持续适航工程数据与大数据之间的关系,初步规划了面向持续适航工程数据的大数据系统架构,并通过以下自动化方式实现了相关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形成了持续适航工程数据库:首先利用网络爬虫数据采集技术实时准确地获取一些国内外公开数据;其次应用VBA语言对已获得数据进行整理与自定义处理;最后基于大数据的映射分析方法对这些工程数据进行分析。该持续适航工程数据库已有效应用于某型国产飞机持续适航体系的日常运行工作。 相似文献
784.
根据风洞试验结果对某型号民用飞机在大侧风(风速大于35m/ s)情况下停放时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发现当飞机在正侧风(侧风水平方向与机身垂直)作用下有较大的上仰力矩产生,导致机头上翘或有上翘的趋势。通过“部件组拆法”发现飞机垂尾的干扰使得平尾产生了一个抬头力矩,致使飞机存在倾倒的可能。试验后,通过CFD 仿真模拟计算分析了在侧风情况下机身表面的压力分布,并进行了相关的解释,作为对风洞试验的分析和补充。 相似文献
785.
为了研究某常规布局大型民用飞机的偏离特性与尾旋敏感性,在CARDC的FL-14水平风洞(Φ3. 2m)中进行了飞机模型的大迎角静态测力试验。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充分挖掘,利用一系列的稳定性判据进行分析,获得了飞机的大致初始偏离迎角和偏离区间,并预测了飞机的尾旋敏感性。 相似文献
786.
对于可重复使用运载器标准轨迹再入制导,准平衡滑翔条件可以将高度-速度平面内各项再入约束形成的飞行走廊,转换为倾侧角-速度空间内的倾侧角走廊.通过在倾侧角走廊内设计倾侧角曲线,可以生成满足飞行走廊的标准轨迹.通过论证标准轨迹再入制导过程中的准平衡滑翔条件及其物理意义,说明了由倾侧角走廊内的倾侧角曲线生成的标准轨迹,存在突破再入飞行走廊边界的可能性.通过对倾侧角走廊边界设置余度,极大地降低了标准轨迹突破再入飞行走廊边界的可能性,提高了标准轨迹的设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787.
788.
机动弹头姿态解耦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大机动弹头再入飞行段姿态稳定控制系统的设计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根据飞行控制要求 ,考虑了影响较大的气动力和气动力矩因素 ,建立了一个完全表征大机动情况下弹头运动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然后采用非线性解耦控制理论设计了机动弹头的姿态控制系统。仿真结果表明 ,该方法能够保证系统良好的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789.
针对大型相控阵雷达外场相位校正受风影响无法保证校正精度的难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外场高精度相位分级校正方法。采用激光标定法测量标校源风载条件下的晃动曲线和最大晃动速度,根据雷达工作频段及校正精度要求,计算出标校源最大晃动速度条件下的最小保精度校正时间,以最小保精度校正时间作为分级子阵规模划分的依据,通过多级校正完成全阵外场校正。仿真测试结果表明:在5级风载条件下,X波段相位校正精度均方根小于5.8°,最大栅瓣电平降低了9 dB,达到模拟移相器可以实现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790.
在解决卫星柔性太阳翼模态辨识问题时,传统接触式测量方法会对太阳翼本身动力学模型造成影响,附加测量靶标的方法,增加了额外的物理元器件和系统的复杂性,且不便于在轨实际应用。鉴于此,本文提出一种无接触、无标识点的光学测量方法。首先,用星载双目视觉系统采集柔性太阳翼振动图像,并提取太阳翼边缘角点作为特征点,测量这些特征点在时域下的位置变化情况和速度变化情况。然后,利用特征系统实现算法(ERA)来辨识太阳翼模态信息。最后,设计了物理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双目视觉测量方法装置简单,测量精度高,能够完成对太阳翼的模态辨识,模态辨识误差约为3.797%。本文所提出的基于双目相机的太阳翼模态辨识方法,为空间大挠性结构振动参数的在轨测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