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9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3篇
航空   160篇
航天技术   154篇
综合类   36篇
航天   7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21.
石磊 《今日民航》2012,(8):120-120
这是一个数据的时代。当听众们看到投行的分析师们展示着一张张数据详实、排版精美的PPT时,很难不产生崇拜之情和信任之感。但实际上单纯的数据分析很少能够为投资者赚到钱。尽管数据分析也是笔者的重要工作内容,但这些年来让我最为确信的还是对身边经济现象最直观的观察。比如,去年以来颇  相似文献   
222.
文章主要推导了可用于描述大型降落伞绳帆和抽打现象的一般绳索三维动力学连续模型,及弦坐标系下可用于求解绳帆现象的两点边值问题(BVP)模型,并采用某型号大型降落伞的空投录像和杆件算例对模型进行验证对比,说明了模型的正确性,采用这一连续模型能够更直观地对大型伞的绳帆和抽打现象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223.
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燃气流量调节的负调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可变流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所存在的燃气流量负调现象,分析了负调现象产生的机理是由于燃气发生器压强的变化过程滞后于喷嘴面积的变化过程。基于燃气发生器动态工作模型,以某型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为例,通过仿真分析研究了燃气发生器空腔容积和燃气阀门调节速度对负调过程的影响:当燃气发生器空腔长度为0.1 m、阀门调节时间分别为0 s和2 s时,对应的燃气负调量为82.6%和1.7%、响应时间为0.21 s和1.76 s;当燃气发生器空腔长度为0.8m、阀门调节时间分别为0 s和2 s时,对应的燃气负调量为82.6%和11.4%、响应时间为1.69 s和2.85 s。基于上述分析结果,还提出了减小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燃气流量负调程度的措施。  相似文献   
224.
刘展  厉彦忠  王磊 《宇航学报》2015,36(6):613-623
通过详细分析热分层产生的机理,阐述了低温流体热分层所引起的流体温度分布、气液界面现象以及箱体压力增加过程。对有关流体热分层的试验研究以及数值模拟的文献进行了整理;对不同低温流体工质、箱体初始设置参数及尺寸参数、箱体形状、壁面曲率大小、壁面是否加肋片以及箱体晃动旋转等对热分层的影响进行了分类总结;对不同热分层数学物理模型进行了系统对比。介绍了不同重力水平下,流体流动状态与热分层的关系。归纳了有关热分层现象的一些重要结论,阐明了我国在该领域开展研究的必要性。最后指出低温流体热分层对推进剂箱体优化设计及安全运行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25.
为了揭示气膜孔内不同“喷射现象”对气膜冷却流动传热的影响,在相同射流角基础上选取7种不同进气角的冷气腔以改变气膜孔内的“射流效应”,并对7种冷气腔在不同吹风比条件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当进气角不为0°时,不同进气角会在气膜孔内产生不同的“喷射现象”。低吹风比时不同进气角的气膜冷却效率相差不大。随着吹风比的增加,不同进气角时的冷却效率存在很大差别。在吹风比为1.5,进气角不大于0°时冷气在孔外形成了强肾形涡;而当进气角大于0°时冷气在与高温主流相互作用后,上游低动量区的冷气会绕开下游高动量区冷气后贴附壁面,增大涡对之间的距离从而减弱相互增强的效应。相对于原始冷气腔,在吹风比为1.5,进气角为15°和30°时的平均气膜效率分别提高了约130%和70%。   相似文献   
226.
严宇  张锋  洪流  杨伟东  王勇 《推进技术》2017,38(12):2797-2804
在内径为60mm,外径为70mm的旋转爆震发动机实验件上,进行了以氢气/空气为推进剂的旋转爆震实验,以研究爆震波传播过程中的不稳定现象。实验中采用预爆管切向入射的方式起爆旋转爆震波,用高频动态压力传感器记录爆震波压力,用高速摄像机拍摄爆震波在环形燃烧室内的传播现象。在稳定工况下,爆震波传播速度达到1680.6m/s(为理论值的83.9%),工作频率达到7642Hz;在小流量工况下,爆震波的传播速度表现出很强的不稳定性,能从790.1m/s(理论值的39.4%)变化至1533.9m/s(理论值的76.6%)。实验发现了旋转爆震发动机的点火起爆过程中存在如下不稳定现象:爆震波自发改变传播方向,爆震波自发由一个变成两个,两个爆震波相互撞击。在实验中,还发现:不带喉部时,旋转爆震发动机中爆震波的传播方向具有随机性;带喉部时,爆震波的传播方向呈现出规律性。出现上述"不稳性"现象的可能原因是:点火起爆阶段,初始流场混乱,湍流度较大,爆震波的形成过程容易受到流场扰动的随机性干扰。  相似文献   
227.
李季  罗佳茂  杨顺华 《推进技术》2019,40(8):1759-1766
为了解上游边界层抽吸控制和下游周期脉动反压作用下隔离段内流动特性,采用非定常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来流Ma=2情况下的隔离段内激波串动态演化特性、激波串形态结构变化以及激波串演化迟滞现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脉动反压和边界层抽吸作用下,激波串在上游抽吸狭缝与下游隔离段出口之间周期振荡,振荡频率与脉动反压一致。在振荡过程中,首道激波串形态在规则反射与马赫反射以及马赫反射与弧形激波(包含正激波)之间相互转换。边界层抽吸将激波串固定在抽吸狭缝位置,有效提高了隔离段抗反压性能,脉动频率越大,可承受的瞬态反压峰值越大。在一个振荡周期内,激波串向上移动速度较向下移动更快,且在上下移动过程中形态变化存在迟滞现象。  相似文献   
228.
对称与非对称现象广泛地存在于语言的各个层面上,其中包括语音、构词、语法、语义和语用等等。本文运用标记理论,从词语层面的角度来探索性别标记的非对称现象,从而揭示了隐藏在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和认知根源。  相似文献   
229.
齐锐 《太空探索》2004,(5):28-29
猴年的天象真是好戏连台,尤其是五月和六月间将上演今年最为精彩的天象“表演”,喜爱天空的朋友们可千万不要错过喔!  相似文献   
230.
飞机高强铝合金搅拌摩擦焊接头盐雾腐蚀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搅拌摩擦焊(Friction Stir Welding,FSW)是英国焊接研究所(TWI)于1991年发明并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专利保护的新型固相连接方法,也是世界焊接技术发展史上从发明到工业应用时间间隔最短,且发展最快的一项神奇的焊接技术.它在铝合金结构件制造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焊接各种铝合金材料,且接头的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