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13篇 |
免费 | 805篇 |
国内免费 | 149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738篇 |
航天技术 | 113篇 |
综合类 | 108篇 |
航天 | 30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89篇 |
2022年 | 136篇 |
2021年 | 124篇 |
2020年 | 114篇 |
2019年 | 113篇 |
2018年 | 84篇 |
2017年 | 101篇 |
2016年 | 122篇 |
2015年 | 112篇 |
2014年 | 136篇 |
2013年 | 164篇 |
2012年 | 173篇 |
2011年 | 138篇 |
2010年 | 132篇 |
2009年 | 134篇 |
2008年 | 124篇 |
2007年 | 113篇 |
2006年 | 96篇 |
2005年 | 91篇 |
2004年 | 93篇 |
2003年 | 96篇 |
2002年 | 76篇 |
2001年 | 64篇 |
2000年 | 68篇 |
1999年 | 53篇 |
1998年 | 51篇 |
1997年 | 62篇 |
1996年 | 57篇 |
1995年 | 61篇 |
1994年 | 55篇 |
1993年 | 34篇 |
1992年 | 31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34篇 |
1989年 | 50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1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392.
本文联合应用S2流面正问题计算和多级局部优化设计对某三级涡轮进行多级气动优化设计。优化联合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流场计算采用全三维粘性流N-S方程求解,计算网格采用H-O-H型网格,即入口段、出口段采用H型网格,叶片区域采用O型网格。通过优化,总效率提高1.1%,总体性能提高,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393.
为了探索冲压发动机用低燃速贫氧推进剂燃气发生器端面燃烧的规律,采用X射线荧屏分析技术对全尺寸燃气发生器端面燃烧规律进行了诊断研究。试验成功采集了燃气发生器药柱燃面随时间的退移图像,图像数据表明低燃速贫氧推进剂药柱沿轴线方向以近似"三维"锥面体进行退移,在45s左右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锥顶角68.5°。试验数据还表明,锥面效应一方面引起燃气发生器药柱燃速由1.60mm/s增大到1.80mm/s;另一方面引起装药燃烧室压强由初始平衡压强0.89MPa爬升到最大工作压强1.75MPa。工作结束后喷管喉径固体线性沉积率为2.68μm/s。 相似文献
394.
基于CFD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并联式涡轮基组合循环发动机(Turbine Based Combined Cycle,TBCC)排气系统的内外流场特性,提出了在涡轮喷管下壁面处喷入高压二次流以提升排气系统性能的方式,研究了不同飞行状态下二次流喷射对排气系统性能(推力系数、推力矢量角)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二次流喷射会产生弓形激波,与喷管上膨胀壁面附面层作用产生新的分离区,提升涡轮喷管和冲压喷管内的整体压力,从而改善并联式TBCC排气系统的推力及推力矢量性能,且对亚声速和跨声速飞行状态下的并联式TBCC排气系统性能改善比较明显,可使轴向推力系数最大提升7.34%,推力矢量角提升12.76°。 相似文献
395.
396.
为了控制和降低涡轮动叶由叶顶间隙所引起的泄漏损失,对加装不同宽度压力面小翼的涡轮叶栅间隙流场进行了实验研究,详细测量了±10°,±5°,0°冲角时涡轮叶栅出口流场和叶片表面静压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随来流冲角由负到正,泄漏涡强度减弱,泄漏损失降低;通道涡强度增强,其引起的损失增大。压力面小翼在不同冲角下均对叶顶泄漏流动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在设计冲角和较小的正冲角工况下PW0.3方案压力面小翼作用效果较好,分别使叶栅总损失降低10.38%和8.11%。在冲角变化范围更大时,PW0.4方案压力面小翼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97.
为了研究航天煤油的富燃燃烧特性,设计了一个气氧/煤油富燃燃气发生器,并进行了室压范围1~4MPa、混合比范围0.25~0.52的燃烧试验,获得了混合比和室压对特征速度、燃气温度及燃烧效率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火花塞点火方式可以实现该燃气发生器在高度富燃条件下的可靠点火;在本文研究范围内,试验测得的特征速度和燃气温度明显低于化学平衡理论预测值,燃烧效率介于63.9%~88.3%之间。混合比是特征速度、燃气温度及燃烧效率的最大影响因素,室压的影响远小于混合比。燃烧效率与实际燃气温度与理论燃气温度比值的平方根成正比。 相似文献
398.
射流、旋流、出流共同作用下矩形通道换热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放大模型上详细研究了不同雷诺数和出流比下涡轮叶片内冷通道中冲击靶面、出流面和冲击侧面的换热特性.采用热色液晶瞬态测量技术测量通道内部各个面的传热系数,得到以下结论:靶面直接受到射流的第一次冲击,射流形成旋流对出流面进行第二次冲刷,对冲击侧面进行第三次冲刷;靶面受到冲击孔射流的直接冲击,因此换热最强;冲击侧面只受到旋流、横流影响,因此换热最弱;冲击和旋流是通道各个面换热强化的主要原因;换热随雷诺数的增大而增强.出流比对各个面的换热分布及大小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99.
新型高推比涡轮风扇发动机盘时耦合振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将群论算法和动态子结构技术结合起来,并采用计算效率极高的Benfield-Hruda的模态代入变换法,分析了某型发动机压气机的叶片/轮盘耦合系统的振动特性,计算了该叶片/轮盘耦合系统的前5阶振动频率和振型.根据叶片/轮盘耦合系统的共振条件进行共振分析,确定该发动机压气机有可能发生叶片/轮盘耦合共振. 相似文献
400.
低压室初始长度的改变直接影响火箭弹自力弹射过程中低压室压强的建立,进而对弹射出筒过程中的尾流场产生影响。本文基于二维轴对称N-S方程建立了火箭弹自力弹射出筒尾流场的数值计算模型,采用动网格技术对弹射出筒的全过程进行了非定常数值计算。采用文中计算模型对超声速冲击射流试验进行了模拟,得到的流场结构与试验纹影图匹配良好;开展了自力弹射的实弹发射试验,仿真数据与试验数据的一致性较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低压室初始长度对尾流场不同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随低压室初始长度的增加,发射筒底部的第一个压强峰值增大;尾流场初始阶段震荡幅度增加且震荡时间延长;尾流场发展阶段内弹体的位移增量及速度增量减小,低压室压强峰值及峰值过后的压强下降速度减小;尾流场稳定阶段内弹体的位移增量及速度增量增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