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4篇
  免费   566篇
  国内免费   250篇
航空   1793篇
航天技术   317篇
综合类   349篇
航天   38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73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85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33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12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73篇
  2002年   87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61.
Epocast 50-A1/946 epoxy was primarily developed for joining and repairing of composite aircraft structural components.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work is to modify the Epocast epoxy resin by different nanofillers infusion. The used nanofillers include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MWCNTs), SiC and Al2O3 nanoparticles. The nanofillers with different weight percentages are ultrasonically dispersed in the epoxy resin. The sonication time and amplitude for MWCNTs are reduced compared to Al2O3 and SiC nanoparticles to avoid the damage of MWCNTs during sonication processes. The fabricated neat epoxy and twelve nanocomposite panels were characterized via standard tension and in-plane shear test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nanocomposites materials with 0.5wt% MWCNTs, 1.5wt% SiC and 1.5wt% Al2O3 nanoparticles have the highest improvement in the tensile properties compared to the other nanofiller loading percentages.The improvements in the shear properties of these nanocomposite materials were respectively equal to 5.5%, 4.9%, and 6.3% for shear strengths, and 10.3%, 16.0%, and 8.1% for shear moduli. The optimum nanofiller loading percentages will be used in the following papers concerning their effect on the bonded joints/repairs of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s.  相似文献   
162.
隔离段对二维混压式进气道出口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伟  罗世彬  王振国 《火箭推进》2007,33(4):8-11,15
利用Fluent仿真软件,对二维混压式高超音速前体/进气道在设计状态和非设计状态下的性能和流场进行了计算。分析表明,进气道在设计状态下的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同时,有无隔离段以及隔离段长度对进气道出口参数的影响,文中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有无隔离段以及隔离段长度对进气道出口总温没有太大的影响;隔离段较短时,进气道出口总压比无隔离段小,但当隔离段长度增大到一定值后,进气道出口总压比无隔离段大;隔离段较短时,进气道出口马赫数比无隔离段大,但当隔离段长度增大到一定值后,进气道出口马赫数比无隔离段小。  相似文献   
163.
建立了离子推力器束流分布的高斯模型,以200mm氙离子推力器为例,在不同工作环境下对推力器束流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并通过试验测量了推力器引出切面不同位置(轴向z=50mm,z=100mm)下的径向束电流密度和束离子密度分布。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测量结果的比较,误差为17%,认为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测量结果吻合较好。表明离子推力器引出束流呈轴对称分布,在推力器出口附近,束离子密度很大,越往下游,密度越小且束流出现发散。  相似文献   
164.
液体火箭发动机初始雾化液滴分布预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兵  张楠 《火箭推进》2007,33(2):31-39
在简要描述使用最大熵原理预测初始雾化液滴分布的基础上,发展了较传统方法具有更大收敛域的数值计算方法,建立了离心式喷嘴雾化特性研究实验台,使用激光相位粒子分析仪进行了雾化粒径分布研究,结果显示实验数据同使用最大熵原理预测的分布吻合性较好,在此基础上最后提出了在液体火箭发动机雾化粒径分布预测应用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5.
动部件疲劳强度减缩系数确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低周疲劳常采用寿命分散系数描述结构疲劳强度的固有分散性,而高周疲劳采用疲劳强度减缩系数来描述。在分析美、俄、法、英、德、意六国疲劳强度减缩系数取值方法的基础上,依据统计学理论,假设疲劳强度服从正态和对数正态分布从理论上确定了疲劳强度减缩系数的取值方法。针对我国现役机型特点,建立了母体标准差已知和母体标准差未知时的疲劳强度减缩系数取值方法,通过最后与国外疲劳强度减缩系数取值的分析比较,证明所建立的疲劳强度减缩系数取值方法适合我国直升机飞行使用特点。  相似文献   
166.
归纳并总结了飞机电气部件产生故障的一般规律——量变到质变规律、浴盆形规律及故障的分布规律和排除方法即掌握故障情况、判断检查故障部位及正确排除故障的要点.  相似文献   
167.
田砚  姜楠 《航空动力学报》2007,22(6):980-985
用热线风速仪以高于对应最小湍流时间尺度的分辨率精细测量了风洞中壁面加热平板湍流边界层不同法向位置流向速度分量的时间序列信号, 与常温情况相比, 热对流加速了壁湍流中流体的动量、质量和能量的交换, 加快了湍流边界层的发展;用子波分析方法研究了壁面加热对壁湍流多尺度相干结构喷射和扫掠条件相位平均波形的影响, 显示热对流明显增大了缓冲层相干结构扫掠过程和喷射过程的强度, 是增强壁湍流中流体的动量、质量和能量交换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8.
区间数据回归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敖亮  傅惠民 《航空动力学报》2007,22(6):1013-1017
提出区间数据回归分析方法, 建立区间数据回归方程, 给出回归系数的最佳无偏整体估计及其协方差矩阵.详细讨论了工程中常见的极值分布、Weibull分布和正态分布的等尺度和非等尺度(或异方差)线性回归分析.该方法可以将各个不同状态下的区间数据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计分析, 具有信息量大、精度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9.
 运用弹塑性有限元法,研究了胶粘剂弹性模量对含间隙的铝合金单搭接接头的影响。通过分析胶层和被粘物的应力分布,结果表明:间隙连接对接头端部的应力分布无明显影响,但对间隙附近的应力峰值影响较大;随着胶粘剂弹性模量的增大,间隙附近的应力峰值反而减小;对于高弹性模量胶粘剂接头,间隙对接头的应力峰值无明显影响,在不降低接头名义强度的基础上极大地提高了接头的实际强度;而对于低弹性模量胶粘剂接头,间隙使得接头的应力峰值明显上升,显著地降低了接头的名义强度和实际强度。数值模拟结果与已发表的试验数据大致吻合。  相似文献   
170.
分析了传统的集中式电源架构(CPA)存在的问题,根据新型机载计算机的特点,提出了一种两级电源转换架构.通过研究分布式电源架构(DPA)和中间总线架构(IBA),解决了原有的CPA存在线压降大、分布参数对快速动态负载响应的影响等问题,不仅实现了大功率电源系统高效率转换、低压大电流负载点转换,进而提高了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最后,建立了实验模型并给出了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