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8篇
  免费   496篇
  国内免费   148篇
航空   1328篇
航天技术   91篇
综合类   149篇
航天   184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73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8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71.
Y形进气道流场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形进气道在两侧进气布局的单发轻型战斗机和教练机上应用较为普遍。由于流动的复杂.不易对其内部的流动进行实测.为此本文基于Favre平均的N-S方程和B/L代数湍流模型.采用了Jameson格式和矩阵人工粘性耗散,对某型亚声速飞机的Y形进气道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提出了一种解决网格块之间插值问题的处理方法.研究了进气道两侧管道气流的掺混作用及二次涡.得出了进气道内外流场的马赫数、压力和速度分布,以及进气道的性能随反压和攻角的变化曲线。研究结果可为进气道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2.
针对可利用部分冲压、带前输出轴直升机进气道结构特点 ,实验研究了在侧滑角从 0~ 1 35°状态下的直升机进气道流场特性 ,分析了沿程静压分布、进气道出口截面流场畸变指数、总压恢复系数等进气道性能参数。研究表明 ,该类进气道在各种侧滑状态下总压恢复系数较高。当侧滑角大于 90°时总压恢复系数随着来流速度的增加而减小 ;进气道内气流分离的区域和出口截面流场畸变指数与侧滑角和来流速度的大小有关。其中在侧滑角小于 90°时 ,进气道出口截面流场品质较好。当侧滑角大于90°时 ,随着来流速度或侧滑角的增加出口流场迅速恶化  相似文献   
173.
一种高亚音速弹用S弯进气道设计及其特性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针对导弹进气道的结构特点,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上总结出一种适合导弹使用的大偏距、短扩压S弯进气道的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变更中心线、面积规律、唇口形状和喉道位置等参数完成进气道的设计。应用本文中使用的S弯进气道的数学描述方法,可以方便地完成S弯进气道的几何造型工作,实现此类导弹用S弯进气道的参数化设计,生成的造型数据也可以为CFD和CAM使用。此外,作为验证,文中应用此方法设计了一个椭圆进口的S弯进气道,并进行了模型的风洞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本文方法设计的弹用S弯进气道可以达到较好的气动性能,能够满足应用需要。  相似文献   
174.
内压缩通道几何参数对高超声速进气道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N-S方程模拟了一系列不同收缩比、不同波系配置的内压缩通道内流动,研究了内压收缩通道几何参数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发现对于相同的外压段,内压面积收缩比对进气道内压缩通道温升比、压比和起动性能具有较好的相似规律,且随着内压面积收缩比增加,进气道温升比、压比增加,出口流场畸变下降,起动马赫数增大。通过对相同压比下不同内外压缩比的进气道性能的研究,得到了内外压缩比对进气道效率和起动性能的影响规律,发现压缩程度相同时,进气道效率和起动马赫数均随内外压缩比有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5.
矩形截面高超声速进气道气动设计及实验验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先对矩形截面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给出了设计流程,并据此设计了矩形截面高超声速进气道.接着对其进行了三维数值仿真研究,给出了进气道性能参数随来流马赫数、飞行迎角及飞行高度的变化规律.最后设计了实验模型,并进行了高焓风洞实验验证.数值模拟及高焓风洞实验验证均表明:本文采用的设计方法可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设计的进气道达到了相应的设计要求,本文采用的数值仿真方法可以较为准确地模拟高超声速进气道内的流动,数值模拟结果可信.  相似文献   
176.
红外成像非接触转捩测量低速风洞试验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红外成像非接触转捩测量低速风洞试验技术,旨在解决特殊气动布局外形及金属材料模型转捩位置测量问题.通过在模型表面产生热壁面、现场测试模型表面发射率、使用遮蔽板、在金属模型表面喷涂隔热氟碳漆等措施,解决了环境条件、发射率、辐射传递干扰、金属模型材料特性等阻碍红外成像技术应用的关键问题;通过数值计算及试验测试得到模型热壁面与环境温差在20℃范围内,热壁面背景温度对转捩位置基本没有影响,解决了热壁面对转捩位置影响问题;通过试验原理、试验方法、关键参数测试、转捩判据、准度考核等研究工作,构建了红外成像非接触转捩测量低速风洞试验技术;通过引导试验考核了试验系统.结果表明:该技术实用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7.
为适应光伏阵列的输出特性,光伏并网逆变器通常要具有很宽的直流输入电压范围,这使得其系统特性随直流电压的变化而改变,导致参数选择及优化设计比较困难.本文研制的单相并网逆变器采用三角载波PI控制器进行电流闭环控制,直流电压相对于额定电压变化时,采用同比改变载波的幅值或者同比改变PI控制器的比例、积分系数的方法,可使系统传递函数保持固定不变,这有利于系统稳定性和优化设计.文中给出了1 kW并网逆变器数字控制的设计和实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动态电流跟踪性能.  相似文献   
178.
为了在φ3.2m风洞中开展战斗机大迎角进气道特性试验研究,结合该风洞开口试验段及支撑装置的特点,研制了能够模拟战斗机进气道流量的小型引射器装置,发展了基于引射器/张线尾撑一体化设计的战斗机大迎角进气道试验技术.为了验证该项试验技术,研制了进气道流量测量装置,以及基于数字阀的气源控制系统;进行了装置性能研究,并利用某战斗机模型开展了飞机鸭翼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引射器引射流量达1.34kg/s,引射器/张线尾撑一体化方案可完全满足我国已有战斗机在3m量级风洞开展进气道试验的流量模拟及开展大迎角试验研究的需求;鸭翼对战斗机进气道性能影响研究为进气道试验模型外形模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9.
为了在固定尾迹分析中更好地描述桨叶附着涡环量分布,结合叶素理论,采用一个三角级数表达附着涡环量的连续分布,并应用于悬停状态下单旋翼和共轴双旋翼的气动特性分析,通过小量计算即获得连续光滑的附着涡环量分布,将其应用到推导的公式中计算出连续分布的诱导速度,进而分析了共轴双旋翼上下旋翼气动干扰及扭矩平衡条件.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并得出结论:下旋翼总距变化对上旋翼诱导作用影响微小,但对自身诱导作用明显;当上下旋翼扭矩平衡时,下旋翼总距比上旋翼总距约大1°.  相似文献   
180.
高超声速进气道在起动过程中存在迟滞现象,起动迟滞对发动机的工作范围有重要影响。以一种Bump/前体一体化进气道为研究对象,通过试验和数值仿真结合的方法,研究迎角变化引起的进气道起动迟滞现象。试验在国防科技大学LF-220自由射流风洞中进行,来流条件Ma=5.0,采用蓄热式加热器对上游气流进行加热,稳定段总压1.59MPa,试验段静温91.67K。试验模型由底座、进气道前体前锥、进气道前体后锥和唇罩4部分组成,模型总长度285mm。采用PSI压力传感器对模型壁面压力进行测量,采样频率为100Hz。试验成功捕捉到进气道随迎角变化由不起动转化为起动的动态过程。研究表明,高超声速进气道随迎角变化存在明显的迟滞现象。试验获得进气道自起动迎角为-1.3°,而进气道自不起动迎角大于10°。在进气道自起动/自不起动过程的研究中发现,随着进气道流动状态的不同,迎角和大尺度分离区交替主导流量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