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29篇 |
免费 | 341篇 |
国内免费 | 104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954篇 |
航天技术 | 45篇 |
综合类 | 174篇 |
航天 | 10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篇 |
2023年 | 48篇 |
2022年 | 63篇 |
2021年 | 64篇 |
2020年 | 70篇 |
2019年 | 48篇 |
2018年 | 48篇 |
2017年 | 54篇 |
2016年 | 61篇 |
2015年 | 54篇 |
2014年 | 72篇 |
2013年 | 40篇 |
2012年 | 43篇 |
2011年 | 62篇 |
2010年 | 68篇 |
2009年 | 63篇 |
2008年 | 50篇 |
2007年 | 39篇 |
2006年 | 23篇 |
2005年 | 30篇 |
2004年 | 27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31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7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972.
离子液体电喷推力器易于小型化,具有比冲高、推力精度高的特点,适用于微小卫星、太空引力波探测等领域,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对电喷工作机理的认识与研究,不仅能够促进离子液体电喷推力器在工程中的应用,同时也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文首先回顾了电喷推力器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其次以离子液体电喷推力器3个基础工作过程为出发点,对其锥射流形成及发射机理、束流模式及引出特性、羽流自中和机制进行了基础理论介绍与研究现状的总结;最后对离子液体电喷推力器未来的工作机理研究方向和工程应用发展方向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973.
不同出口倾角合成双射流流动特性及边界层控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基于合成双射流全流场计算模型———X-L模型,对不同出口倾角合成双射流的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研究。平直出口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工作时,合成双射流在出口下游相互作用融合成一股射流,且合成双射流间有"自给"现象的发生;倾斜出口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工作时,在激励器出口下游会形成一股沿壁面的流动,该壁面流可以对周围流体进行有方向的能量和质量输送;随着激励器出口倾斜角度的增大,合成双射流间"自给"现象减弱,沿壁面流速度增大。然后,对不同出口倾角合成双流激励器进行边界层流动控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合成双射流激励器可控制边界层流动,通过改变激励器出口倾角可以实现对边界层内速度型"饱和"程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974.
一种新型的双附壁扁平射流炬形模型,应用到煤粉燃烧室中,具有很高的工业价值。作者使用二维激光多普勒测速仪,对这种模型的冷态流场,进行了测量,得到二维的平均速度、湍流度、相关系数和雷诺应力等一系列数据结果,验证了这种燃烧室具有明显的双附壁效应和强烈的湍流脉动,是一种有利于燃烧和避免结焦沉底的高效型结构,具有推广价值。文中着重介绍了带有频移器的LDV系统的有关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975.
976.
977.
应用PIV技术研究"零质量"射流的非定常流场特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首次采用PIV瞬态流场测试技术对“零质量”射流激振器近出口处附近的非定常流场进行了定量测量,应用相位锁定采样技术,测到了激励周期内不同相位时射流出口的瞬态流场,由200幅瞬态流场图像的平均得到了射流流场的平均流动特性。通过对射流出口涡环的产生、发展及运动特性的分析,认识到涡环之间相互作用是形成“零质量”射流的流动机理。 相似文献
978.
激波诱导矢量喷管动态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一二元收扩激波诱导矢量喷管进行了二维动态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落压比、不同次流加速时间下,喷管气动特性和流场结构随次流增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喷管在过膨胀状态下,次流流量达到一定值时,其推力会有较强的振荡;在完全膨胀和欠膨胀状态下,振荡较小。其原因是,次流增加过程中,喷管出口附近有复杂波系存在和回流产生,而回流对提高推力和增加矢量角有益。 相似文献
979.
为了研究不同热射流点火状态下的燃烧性能,针对采用波瓣混合器的某型航空发动机加力燃烧室,基于N-S方程建立了3维数值计算模型,得到了接力喷嘴径向高度和方位角对加力燃烧室流场、燃烧特性和流阻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径向高度增加,热射流火焰传播距离逐渐减小,传播到稳定器下游区域从内涵逐渐向外涵移动,且稳定器壁面高温分布区域逐渐减小;随着方位角增大,热射流火焰径向穿透深度逐渐增大,且稳定器壁面高温区域逐渐减小,在方位角α=0°和α=5°时稳定器壁温最高,为1450 K左右;在加力燃烧室出口截面上,径向高度和方位角对无量纲总压影响不大,整体小于0.005。 相似文献
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