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1篇
  免费   390篇
  国内免费   115篇
航空   1049篇
航天技术   43篇
综合类   101篇
航天   10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69篇
  2012年   62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8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7 毫秒
971.
在介绍全尺寸飞机进气道/发动机匹配工作流场测试系统的基础上,给出了在发动机前安装飞机前机身后,在南面台架试车时测得的进口压力场数据,计算了进口压力场的畸变指数,分析了流场畸变图谱。  相似文献   
972.
用Jameson的有限体积法,对某型号飞机在不同飞行状态下的进气道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求解的控制方程为三维非定常N-S方程。在对流项的计算上用二阶中心差分有限体积法,粘性项的计算则采用作者在[1]中发表的一种有限体积框架下的新的离散化技术,时间方向用多步Runge-Kutta方法进行推进,以增大CFL条件数。湍流模型则采用Baldwin-Lomax代数模型。求解过程中还采用了当地时间步长,隐式残量平均、人工粘性等加速收敛技巧。最后给出了各种飞行状态下进气逼出口截面的平均总压恢复与总压畸变,得出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73.
谭慧俊  郭荣伟 《航空学报》2004,25(6):540-545
采用CFD方法对背负式无隔道进气道/机身一体化流场进行了研究。主要分析了机身上表面附面层的发展情况、进气道进口鼓包排除附面层气流的特性以及进气道内部的流动特征,并将所得到的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了对比,比较了两种不同网格的计算准确度。研究发现进口鼓包能够有效地隔除机身上表面的附面层气流,进口段横向压力梯度是导致附面层气流"溢出"进气道的主要驱动力,另外进气道的流量系数对排除附面层气流的效果有着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74.
袁宁  刘振德  于守志 《推进技术》2002,23(1):24-26,32
采用半经验的方法,对某S型进气道的模型试验数据进行了回归,建立了弹用涡喷(扇)发动机常用S型高亚声速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与习行马赫数Ma,流量系数ψ,攻角α和侧滑角β的相关函数关系。该关经验公式可用于发动机稳态和启动加速过程一元数值仿真模型,从而提高一元发动机性能数值仿真计算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975.
带高超进气道的隔离段流动特性   总被引:11,自引:1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Ma=5.3的风洞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高超三维侧压式进气道后的了段流动特性,隔离段的长高比为8。实验结果表明,位于进气道喉道的隔离段入口气流参数沿高度有极大变化,造成隔离段内上下的流态显著不同,研究发现,隔离段进出口最大允许压比与正激波压比基本相同,用Waltrup的经验公式作等直隔离段的初步设计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976.
前缘对进气道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8,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晓栋  乐嘉陵 《推进技术》2002,23(6):460-462
应用质量平均的N-S方程和B-L代数湍流模型,在不同压缩面前缘半径条件下,以高超声速进气道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比研究了进气道压前缘半径对流场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在计算过程中,对方程中的对流项采用了空间为二阶精度的TVD格式,扩散项则采用了二阶中心差分离散。  相似文献   
977.
高超声速二维混压式前体/进气道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以飞行Ma数Ma=6,H=25km为设计点,分别采用等激波角和等激波强度设计方法,并考虑变比热、激波与附面层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分别对唇口平直和唇口带有斜楔的超燃冲压发动机二维混压式前体/进气道进行了初步设计,分析并比较了几种方案进气道的设计点和非设计点性能及二维流场。研究表明,在低飞行Ma数下,唇口带有斜楔的前体/进气道起动性能和总压恢复优于唇口平直的,在高飞行Ma数下,唇口平直的前体/进气道冲压比高、外罩阻力小,而唇口带有斜楔的前体/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高,外罩阻力相对较大。另外,分别采用等激波角和等激波强度方法设计的前体/进气道性能相近。本文提出的方法对于二维混压式高超声速前体/进气道方案的初步筛选具有一定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978.
超音速进气道建模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某可调混压进气道在不同攻角、不同马赫数、不同斜板角度下进行了大量的数值计算。给出了设计状态下进气道内外流场特征;分析了攻角变化对进气道流场的影响;以数值仿真结果为基础,利用B样条理论建立了反映攻角、马赫数及可调斜板角度变化的超声速进气道数学模型。根据此数学模型,分析了攻角和进口气流马赫数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同时给出了斜板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9.
介绍了某型机进气道蒙皮爆炸胀形工艺的制定过程,主要阐述了爆炸胀形工艺方法的确定、爆炸胀形模的设计及爆炸工艺参数的选择,最后还介绍了爆炸胀形工艺方案的实施.  相似文献   
980.
为满足定几何高超声速进气道宽马赫数范围工作要求,提出了一种在进气道内压段布置敞开式自适应泄压槽的自适应泄压控制新概念,并利用数值仿真与风洞试验手段对一种内收缩比高达2.57、采用自适应泄压控制的高性能二元进气道Ma4下的自起动性能及其他不同工况下的总体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自适应泄压控制的高超进气道阻力小、接力点起动性能好、宽马赫数范围气动性能优越;正常工作状态下,通过自适应泄压槽的泄漏量小,高马赫数下几乎可实现气动自封闭。此外,风洞试验表明,自适应泄压槽还能显著提高进气道极限抗反压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