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5篇
  免费   87篇
  国内免费   51篇
航空   409篇
航天技术   101篇
综合类   63篇
航天   12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The Forming Limit Curve (FLC) of the third generation aluminum-lithium (Al-Li) alloy 2198-T3 is measured by conducting a hemispherical dome test with specimens of different widths. The theoretical prediction of the FLC of 2198-T3 is based on the M-K theory utilizing respectively the von Mises, Hill'48, Hosford and Barlat 89 yield functions, and the different predicted curves due to different yield functions are compared with the experimentally measured FLC of 2198-T3.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ough there are differences among the four predicted curves, yet they all agree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ly measured curve. In the area near the planar strain state, the predicted curves and experimentally measured curve are very close. The predicted curve based on the Hosford yield function is more accurate under the tension-compression strain states described in the left part of the FLC, while the accuracy is better for the predicted curve based on Hill'48 yield function under the tension-tension strain states shown in the right part.  相似文献   
322.
采用销-盘式高温磨损试验机对Ti6Al4V合金在20~400℃进行干滑动摩擦磨损实验,研究了Ti6Al4V合金的磨损行为并探讨了其磨损机制。结果表明:25℃时,合金的磨损量随载荷的增加而逐渐升高;200℃时的磨损量略高于25℃,但当载荷高于200N时,磨损量急剧升高。当温度为400℃、载荷在50~100N时,磨损量降低且达到最低值,随后在100~200N之间磨损量略有升高,200N以后磨损量急剧升高。25℃和200℃下磨损机制主要为黏着磨损和磨粒磨损;400℃、载荷为100~200N时磨损机制为氧化轻微磨损。研究发现,磨损过程中形成机械混合层,当400℃,载荷为100~200N时机械混合层中出现氧化物Ti8O15和TiO2,这样硬的机械混合层具有显著地减磨作用。  相似文献   
323.
不同条件下平面叶栅风洞流场品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蔡明  高丽敏  刘哲  程昊  王浩浩  郭彦超 《推进技术》2021,42(5):1162-1170
为了全面认识亚声速平面叶栅风洞的流场品质及其影响因素,以西工大高亚声速平面叶栅风洞为研究对象,实验测量并分析了空风洞的来流品质以及安装叶栅实验件后来流马赫数、来流攻角、叶片数对叶栅流场准确性、均匀性以及周期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空风洞内主流区域宽广且基本均匀,马赫数偏差不超过0.005,气流角偏差不超过;加装叶栅实验件后的周向流场分布表现出不对称,靠近可移动上侧壁的三个通道的来流均匀性和准确性普遍较差,叶栅中间和偏向可移动下侧壁的通道来流均匀性和准确性较好;来流攻角对叶栅进口流场品质的影响比马赫数更大,在负攻角和较小的正攻角下,叶栅进口流场品质较好;在较大的正攻角下,叶栅来流均匀性和准确性明显下降;叶栅进口流场品质直接影响着叶栅通道内以及出口流场的周期性。  相似文献   
324.
运用试验的方式在来流马赫数为2.5的条件下研究了气态燃料在直连式凹腔燃烧室内的燃烧过程,结合壁面压力测量以及OH-PLIF(OH-平面激光诱导荧光系统)方法分析了乙烯燃料在点火后1 ms内的燃烧反应区域发展过程和氢气燃料在稳焰时1 ms内的燃烧反应区域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凹腔后缘斜坡对于气态燃料的火焰传播起重要作用,初始燃烧区域在随来流到达后斜坡后会减速滞留,为附近的燃料提供适宜的点火环境。凹腔剪切层对气态燃料的稳焰燃烧起重要作用,剪切层内始终部分存在剧烈燃烧反应区域,这将为凹腔内部源源不断地提供点火能量,为维持凹腔内部燃料持续点火燃烧提供能源支撑。试验测得乙烯初始燃烧反应区域向凹腔上游的发展速度约为170 m/s。  相似文献   
325.
《航空制造技术》2012,(Z1):152-153
若想幸存于机械制造业并保持繁荣,必须不断改进、永不松懈。一种新型、高效,具有16面的铣刀正帮助一家瑞士机械制造公司Güdel处于领先地位。对于瑞士机械制造公司GüdelAG而言,持续改进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正面临着日  相似文献   
326.
火星探测转移轨道中途修正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飞  苏宪程 《宇航学报》2010,31(11):2530-2535
中途修正分析是深空探测任务设计的关键步骤。首先讨论火星探测中途修正速度增量的求解方法,并由此对多次修正问题进行了Monte Carlo仿真分析。为满足不同的计算需求,针对速度增量的求解问题,给出了精确算法和快速算法两种思路,并对二者的解算精度进行了对比。以2018年某火星探测轨道为例,根据设定误差,计算得出了各次修正速度增量和残余误差随修正时间变化的数据曲线,进而对修正时机的选择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5次修正策略进行了仿真分析。实验表明,Monte Carlo仿真数据能够直观地反映多次修正的基本规律,讨论结果可以为修正策略的制定提供一种思路和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327.
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超声速混合层混合增强数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具有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超声速燃烧室工程背景的特定超声速混合层的混合增强措施——低速流入口加入沿流向振荡.研究结果表明:它对二维混合层的混合增强效果明显,加振荡后流场燃烧强度加大,但仍属于较弱燃烧强度;振荡频率决定着涡量聚集区域的位置和大小,振幅决定着涡量分配和聚集的均匀程度.   相似文献   
328.
关发明  沈清  王强 《航空动力学报》2010,25(8):1768-1775
对Mac=1.2二维空间发展超声速平面自由剪切层进行扰动模态及流动结构数值分析.使用线性稳定理论和扰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对超声速剪切层中不同流向站位的流动剖面进行扰动参数分析和局部扰动直接数值模拟,获得了剪切层不同站位处的扰动特性.通过特定单频扰动下的直接数值模拟,在剪切层的不同区域内,无相差地促发了慢模态、混合模态和快模态等多种声涡模态,得到了特定单频扰动促发的多模态无相差不稳定波.   相似文献   
329.
本文研究了具有双燃烧室冲压发动机超声速燃烧室工程背景的受限空间超声速混合层的混合增强措施——低速流入口加入沿流向振荡。研究结果表明:它对二维混合层的混合增强效果明显,加振荡后流场燃烧强度加大,但仍属于较弱燃烧强度;振荡频率决定着涡量聚集区域的位置和大小,振幅决定着涡量分配和聚集的均匀程度。  相似文献   
330.
超声速气流中凹槽结构煤油喷射和掺混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林峰  徐胜利  郑日恒  覃正  项林 《推进技术》2010,31(6):721-729,763
针对凹槽超声速气流中的喷射掺混现象开展了实验和数值计算研究。实验中采用了高速阴影法和PLIF(Plane laser induced fluorescence)方法详细地记录了实验现象。结合高速阴影得到的喷射和掺混随时间的流动变化过程,分析了其流动结构和机理。针对在凹槽内喷射的方案研究了喷射压力(1.0 MPa,3.0 MPa,4.0 MPa)、喷射角度(45°,90°)、来流总压和马赫数对掺混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速气流中,煤油破碎雾化机理依赖于大速度差、强剪切气流作用。煤油雾化区和来流空气混合边界存在涡结构。对小孔(d=0.4 mm)喷射,即使在高压(4.0 MPa)垂直喷射条件下,煤油射流产生的弓形激波强度也较弱。由于剪切层的存在导致上述参数变化对煤油穿透深度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