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6篇
  免费   490篇
  国内免费   353篇
航空   2013篇
航天技术   378篇
综合类   324篇
航天   664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118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141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24篇
  2013年   126篇
  2012年   134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54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正>在过去十年间,中国民航机队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95%,截至到2010年底,中国民航共拥有各类运输飞机1 639架(各类运行及备份发动机3 600余台),通用航空器1 010架。民航维修行业规模发展迅速,2010年中国民航维修市场总量达到23.2亿美元,占世界MRO市场的5%,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民航维修市场;随着我国民航市场的迅速发展,各航空公司机队规模不断扩大,飞机维修  相似文献   
202.
<正>在形状优化和尺寸优化已经相当成熟的今天,对于结构的设计已经很局限了,随着拓扑优化的发展,设计师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结构设计,更大程度地减轻结构重量,在飞机结构设计方面,可以很好地帮助飞机设计人员定量设计寻找机翼结构布局。拓扑优化在近20年里逐渐成为学术与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从早期的离散体拓扑优化发展到连续体结构的拓扑优化,从简单的二维结构拓扑优化发展到更加复杂的三维连续体结构的拓扑优化,近几年已经广泛应用于汽  相似文献   
203.
基于性能及轻量化的新型风力机叶片优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复合材料风力机叶片形状复杂,采用传统的复合材料层合板理论难以建立叶片质量计算数学模型的缺点,本文提出了将叶片的质量计算转化为叶片曲面的面积计算模型。基于修正的风力机空气动力学理论,在叶片全部产生功率区域内采用作者全新设计的风力机CQU-A翼型系列进行翼型沿叶片展向分布设计,验证了该翼型族具有较高的气动性能;针对变桨距风力机,以最大功率系数及最小叶片面积为多目标优化模型,建立了新型2MW风力机叶片设计及优化数学模型。采用改进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对风力机叶片进行优化设计,优化结果表明,相比初始风力机叶片,新叶片的工作性能有了较大的提高,叶片的表面积有了明显的降低,意味着叶片的质量有了显著的减少,降低了叶片的材料成本;同时叶根载荷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该新型叶片的研究为设计出高性能轻质量低成本的风力机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4.
利用NS方程和飞行力学方程耦合的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窄条翼导弹模型摇滚运动的动力学特性和产生机理。控制方程为URANS和刚体单自由度转动方程,计算取Roe格式、SA湍流模型、双时间步法,气动/运动耦合采用双时间步三阶Adams预估校正法。计算Ma=0.6,α=35°,模型进入极限环振荡,振幅10.14°,周期20Hz,与风洞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受力分析表明力矩迟滞曲线为双8环,中间为不稳定环,两侧为稳定环;模型的动不稳定性是由迎风尾舵引起,背风尾舵不能提供足够的动稳定性,导致模型丧失滚转阻尼,最终进入等幅等周期的极限环振荡;计算证实,该极限环是稳定的,模型在任意初始状态或微扰动作用下都将进入该极限环振荡。计算结果还表明,在非定常效应较强时,转动惯量对摇滚振幅影响不大,对频率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205.
变循环发动机双外涵匹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带核心机驱动风扇的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提出了1种用于双外涵匹配分析的数值模拟方法。利用计算流体力学Fluent软件对其初步流路进行了研究及优化,在此基础上对双外涵模式流场、不同前涵道引射器状态下的单外涵模式流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1外涵道的角度和流通面积对总压恢复系数的影响较大;在由双外涵模式转换到单外涵模式过程中,应将前可变面积涵道引射器开到最大以减小总压损失。该方法能够有效地应用于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流路优化及双外涵匹配分析,为变循环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6.
基于弯曲激波压缩系统的高超声速进气道反设计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堃元 《航空学报》2015,36(1):274-288
总结了近十年来弯曲激波压缩研究的主要成果。提出了弯曲激波压缩系统的新概念,即利用特殊设计的楔形弯曲压缩面或空间弯曲压缩面,产生一系列与前缘弱激波相互交汇或叠加的压缩波系,从而使前缘激波弯曲,形成特殊的弯曲激波,它与波后的等熵压缩波来共同完成对气流的压缩。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由给定出口气动参数的超声速内流道反设计,实现了由给定压缩面压力分布和给定压缩面马赫数分布要求的型面反设计,实现了由给定激波波面的压缩型面反设计。研究证明,弯曲压缩面-弯曲激波压缩系统具有良好的综合气动性能,为高性能高超声速进气系统的气动设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207.
变循环发动机组合变几何调节方案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骆广琦  李游  刘琨  吴涛  胡砷纛 《航空动力学报》2014,29(10):2273-2278
基于面向对象的设计思想,设计出了一个双涵道变循环发动机(VCE)的性能计算模型,并选取了双涵道VCE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点,进行了双涵道VCE的组合变几何调节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双涵道VCE的亚声速巡航和超声速巡航工作点,合理调节风扇导流叶片角度可以更大程度发挥双涵道VCE性能优势;在亚声速巡航工作点时选取的方案4和超声速巡航工作点时选取的方案4均比双涵道VCE设计点的变几何调节方案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208.
变循环发动机建模方法研究及验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研究了变循环发动机(VCE)关键部件建模技术.采用叶尖叶根分段建模技术建立了两段风扇的数学模型,使之更适用于VCE.基于流场分析,建立了活门开度、外涵道进口总压、动压与外涵道总压恢复系数之间的智能映射,完善了外涵道模型.建立了VCE部件共同工作方程,获得了VCE部件级数学模型.基于欧洲空间与推进系统仿真数据库进行设计点计算,并开展了仿真验证.仿真结果表明:建立的数学模型表现出的工作性能与实际发动机实验结果一致,在低马赫数下双外涵道模式推力更大、耗油率更低;相反在高马赫数下单外涵道模式推力及耗油率优于双外涵模式,验证了所采用建模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9.
为了提高大变形下动网格生成的效率和质量,基于径向基函数插值技术对原始Delaunay图映射动网格方法进行了改进。首先通过带多项式的径向基函数插值方法计算出背景网格远场边界点的位移;然后将背景网格位移插值到计算网格;最后利用衰减函数将计算网格远场位移衰减为零。基于矩形旋转网格变形实例比较了改进方法与原始Delaunay图映射动网格方法之间的差别,并研究了径向基基点数目和衰减函数类型对变形网格质量的影响。矩形旋转网格变形实例说明该方法能够精确恢复出Delaunay背景网格的旋转特性。NACA 0012翼型、NLR 7301两段翼和M6机翼网格变形算例进一步证明,通过添加控制点,该方法能够不重构背景网格实现大变形下高质量动网格的生成。  相似文献   
210.
大涡模拟研究钝体有旋流流场的拟序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带有中心钝体的分层旋流燃烧器的冷态流场进行了大涡模拟(LES),选取动态Smagorinsky涡黏模型作为亚格子模型,研究旋流数为0.45时旋流场的大尺度拟序结构。模拟结果表明:瞬时压强等值面显示的内外螺旋涡及进动涡核(PVC)均与平均速度场流线在空间上呈正交关系,表明两种涡结构均由剪切层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产生。Q准则等值面显示内外螺旋涡在下游20mm左右开始发生破碎。PVC发源于环形旋流与环形射流剪切层附近的下游区域。瞬时周向速度的功率谱密度(PSD)出现明显的特征峰,表明PVC影响附近的流体,使之出现进动特征。采用本征正交分解(POD)重构湍流脉动速度场,不同模态下功率谱密度结果表明前两个模态的大尺度结构具有进动特征,使用前两个模态的周向脉动速度等值面显示了PVC周围流体的大尺度涡旋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