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9篇 |
免费 | 45篇 |
国内免费 | 25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78篇 |
航天技术 | 99篇 |
综合类 | 23篇 |
航天 | 9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20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33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33篇 |
2007年 | 32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6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快速变化和充满挑战的环境中,航空公司、制造商(OEM)和服务供应商(MRO)都在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角色,力争成为市场的赢家. 相似文献
12.
变化缓变参数的自动判读是实现火箭测试数据自动判读的难点,已有的研究采用曲线拟合的思路进行判读,但拟合过程相当复杂,且不同的测试流程存在不同的拟合曲线,工作量极大.为提高判读效率,从变化缓变参数的物理意义出发,提出通过判别参数测量值序列之间的相关系数来实现变化缓变参数自动判读的方法.该方法对测量值序列进行先归一再累加生成的处理方式,克服了遥测系统测量误差对相关系数计算的影响,保障了判读准确性,同时减少了建立判读知识库的工作量.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运用简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4年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将自相关分析法用于电离层TEC的缺值内插,并进行精度评估.采用上海地区GPS综合应用网和中国地壳运动GPS监测网数据,解算成电离层垂直TEC,对缺值进行了时序内插及评估.结果表明,缺值段内的插值误差一般中间较大,两侧较小,插值误差远小于均方差.将自相关分析法内插结果与线性插值法、抛物线法、三次样条法内插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对于缺值较多、变化较复杂的缺值段,其插值精度有明显的提高.采用自相关方法进行内插后,有效减小了由于缺值而引起的局部跳跃变化,可以比较准确地研究TEC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14.
给出了描述毛细泵环路(CPL)系统运行特性的非稳态模型,并运用该模型模拟了系统的启动过程,考察了储液罐中温度波动以及蒸发器上热负荷的突然改变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从数值模拟的角度更好地预测和分析CPL系统运行的过程和特点,该模型的数值结果与实验现象和实验数据相比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该模型还可以进一步揭示CPL系统运行过程中启动困难、储液罐温度不能波动过大以及热流密度突然改变引起系统失效等内在原因,为设计出性能优良的CPL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16.
分析了2000年和2001年期间52°N地区OI5577气辉强度的夜间变化特征和季节变化特征.利用由 OI5577气辉强度反演原子氧浓度峰值的方法反演出原子氧浓度的峰值,分析了峰值的夜间变化特征和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OI5577气辉强度的夜间变化特征随季节变化, 2000年春季的夜间强度最大值出现在0000LT 之后,夏季和秋季的出现在0000LT之前,冬季的出现在0000LT,2001年春季和秋季的夜间强度最大值出现在0000LT之前,夏季和冬季的出现在0000LT;OI5577气辉强度在2000年2月份,8月份和10月份出现最大值,在2001年9月份有最大值.就主要特征而言,反演出的原子氧浓度峰值的夜间变化特征和季节变化特征分别与OI5577气辉强度的一致. 相似文献
17.
18.
就新一代远望号测量船(以下简称新船)在某次任务中,测控联调时发生的通讯入弹道速度曲线异常问题,模拟了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以下简称西安中心)送给各测站的弹道数据,发现在把测站送给西安中心的瞬时站址数据由测量系转换至地心固连系时,复合演算出的速度值发生了S型变化,分析该现象是由于瞬时站址缺失角速度导致,最后提出了如何完善瞬时站址的结构和弹道转换的算法,并且验证了改进结果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9.
20.
汇总了俄罗斯文献中有关机械产品可靠性计算的一些数学公式,并说明了一些公式的适用条件和场合。其中包括:产品输出参数与损伤程度的变化规律,渐发性故障与突发性故障及它们同时出现的过程变化规律,产品参数逼近极限状态与估计等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