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08篇 |
免费 | 273篇 |
国内免费 | 114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914篇 |
航天技术 | 165篇 |
综合类 | 153篇 |
航天 | 26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0篇 |
2023年 | 56篇 |
2022年 | 63篇 |
2021年 | 56篇 |
2020年 | 67篇 |
2019年 | 74篇 |
2018年 | 69篇 |
2017年 | 70篇 |
2016年 | 45篇 |
2015年 | 44篇 |
2014年 | 66篇 |
2013年 | 62篇 |
2012年 | 72篇 |
2011年 | 67篇 |
2010年 | 60篇 |
2009年 | 63篇 |
2008年 | 51篇 |
2007年 | 57篇 |
2006年 | 61篇 |
2005年 | 36篇 |
2004年 | 37篇 |
2003年 | 30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29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12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51.
752.
753.
多相电机缺相后仍具有额外的自由度与灵活性,可以在实现无扰运行的同时提高系统性能。传统容错控制策略或是最小化电机定子铜耗或是最大化转矩输出能力,无法同时兼顾电机驱动系统的运行效率与带载能力。为此,本文通过分析容错运行时不同控制方式下的容错性能,提出基于最小铜耗和最大转矩的折衷容错控制策略。为减少缺相前后控制框架的改变,基于正常解耦矢量控制实现对缺相电机的容错控制。通过在谐波平面注入特定的基波平面电流分量,实现了电机缺相后的无扰运行。为实现所提容错控制策略,额外引入权重系数权衡电机驱动系统产生的定子铜耗与转矩输出能力。通过分析权重系数对容错性能的影响,得出结论:相比最小铜耗控制方式,所提容错控制策略带载能力更强;相比最大转矩制方式,所提容错控制策略运行效率更高,即所提容错控制策略在提高带载能力的同时实现效率最优。最后,双三相永磁同步电机的实验验证了所提容错控制策略的准确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754.
针对脉冲爆震涡轮发动机(PDTE)中的周期性、强非定常轴向载荷可能导致滚珠轴承可靠性降低的问题,应用损伤力学理论和有限元法建立了PDTE中双半内圈球轴承的疲劳寿命预测模型,研究了在脉冲爆震燃烧室(PDC)引入的周期性、强非定常轴向载荷作用下双半内圈球轴承的疲劳寿命。研究结果表明双半内圈球轴承的两个半内圈均在接触区次表面最大切应力位置处萌生裂纹,随后裂纹逐渐扩展至表面导致轴承疲劳失效。在PDC爆震阶段,由于引起第一半内圈疲劳损伤的切应力范围较小,因此第一半内圈的疲劳寿命较高;而在PDC填充和排放阶段,由于接触摩擦作用以及滚珠滚过第二半内圈时产生较大的切应力范围,从而导致第二半内圈的疲劳寿命较低。在对PDC爆震阶段引入的峰值轴向载荷进行合理设计后,PDTE中双半内圈球轴承的疲劳寿命主要由第二半内圈的接触状态和轴承的润滑条件决定。本文的研究成果为PDTE中滚珠轴承的选型与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55.
756.
采用粒子图像测速(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技术对一缩比共轴双旋翼模型在悬停和以不同前进比前飞时的流场进行水洞实验。测量得到了旋翼流场的瞬时涡量的速度分布,桨尖涡的脱落轨迹,悬停时的尾迹边界和前飞时的尾迹边界等流场特性参数分布。研究了不同状态下共轴双旋翼流场的气动干扰特性。在悬停时,下旋翼的桨尖外侧有上洗流现象,而下旋翼则没有。与共轴双旋翼性能试验数据比较得出,在悬停时共轴双旋翼形式存在有利的相互气动干扰现象。实验还得出了悬停和不同前进比前飞时桨尖涡的脱落轨迹。 相似文献
757.
758.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风洞试验,研究改装双三角翼对飞机动性能的影响。所得结果对飞机设计,特别是改型设计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59.
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