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0篇
航空   68篇
航天技术   10篇
综合类   11篇
航天   2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前广泛使用的直接加热式换热器,存在着热效率低、振动和噪声大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汽泡运动与热交换的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以及对蒸汽激励与防噪声的分析,提出既可提高热效率又可大大降低振动与噪声的结构方案。实验证明了这种结构方案的有效性及其在工程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2.
舰船燃气轮机问冷器优化设计与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板翅式换热器由于其高效紧凑的换热特点成为目前舰船燃气轮机间冷器的首选形式。借助板翅式换热器内部流动通道的换热和压降计算方法,针对舰船燃气轮机特点设计了模块化间冷换热器,并进行了间冷器结构参数优化分析。结合间冷器冷热介质流量对其性能的影响,合理优化设计冷热介质流量参数,分析了在燃气轮机非设计工况下间冷器的效率和气侧总压恢复系数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33.
采用低浓度盐酸处理热管管壳的氧化皮和红锈,既可防止管壳的过腐蚀现象的发生,又能降低析氢量,降低了酸液的消耗,提高了产品的质量。用FH—D钝化液处理热管管壳的主要工艺过程是除油、强腐蚀、钝化、清洗、烘干等。钝化膜完整致密、防锈期长、能防止管壳内壁与工质水发生化学反应析出氢气、确保热管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34.
结合TEC的泵驱两相温控系统的空间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镇锐  张兴斌  温世喆  何振辉 《宇航学报》2018,39(10):1176-1184
为满足天舟一号货运飞船(T Z1)蒸发冷凝科学实验的控温需求,采用半导体制冷片(TEC)和泵驱两相回路结合的控温系统实现了冷凝台-5~40 ℃(±0.2 ℃)的控温要求。对TEC和平行流换热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满足环境温度等于30 ℃工况下的制冷和散热要求。测试结果表明,平行流换热器在地面和在轨的换热相当,说明重力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  相似文献   
35.
36.
超临界二氧化碳(SCO2)闭式布莱顿循环凭借高热效率、高紧凑性和高经济-环保性等优势,已成为能源与动力领域的热点技术之一。针对超临界二氧化碳闭式布莱顿循环,详细介绍了工作原理、优势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总结了循环总体热力、超临界工质叶轮机、紧凑高效换热器、控制及储热等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对当前工程应用面临的问题和未来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分析表明,循环总体热力设计阶段应涵盖部件低维性能分析,以评估部件性能指标的可实现性,并综合考虑全寿命周期性能、紧凑性、经济性等指标。工质的剧烈物性变化导致叶轮机与换热器内部特殊流动与换热机理,需发展充分考虑工质特殊物性影响的叶轮机和紧凑换热器设计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机器深度学习相结合构建不同工质叶轮机相似方法,可为超临界二氧化碳叶轮机气动性能试验验证提供理论基础。此外,鲁棒高效的控制策略可实现超临界二氧化碳闭式布莱顿循环有效可靠调控,而集成新型介质储热技术的超临界二氧化碳闭式布莱顿循环系统将为高温光热发电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7.
提出了一种新的低温风洞形式-换热引射式低温风洞。这种风洞比连续式低温风洞可以减少投资经费,比引射式低温风洞可以降低运转费用。风洞主要采用了换热器回收大量的风洞排出的低温气体来加热引射气流。经计算分析表明,这种形式风洞的液氮消耗量不仅远低于引射式低温风洞,甚至在很多运行工况低于连续式低温风洞。若能解决参数控制等问题,预计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8.
针对平直型翅片板翅式间冷器矩形通道的结构特点,建立了流动换热分析的耦合计算模型,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间冷器的通道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计算区域内多个截面的温度、压力、局部传热系数等参数的分布图形和变化趋势,并考察了不同工况下间冷器的换热性能和压力损失.所得结论可为舰载燃气轮机间冷器的设计与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9.
王培勇 《航空学报》1999,20(Z1):14-16
对新型铝质装配式散热器换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拟合了传热性能关系式。在此基础上编制的新型散热器性能模拟软件,其计算结果与试验值吻合度高,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价值。还试验比较分析了新型散热器与铜质管带式散热器的换热性能。  相似文献   
40.
为了研究航空发动机1次表面换热器流动换热性能,基于传热单元数法并结合其结构特性,建立了换热器热力学设计方法并对经典热力学公式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针对适用于航空发动机的4种不同结构形式1次表面换热器(直通道逆流型和1 5°,30°及45°叉流型),在真实工况下的流动换热特性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通过对比不同结构换热器在不同工况下的流动换热特点,可以为一次表面换热器芯体核心部件的优化设计提供设计依据和方法。基于数值计算结果,对比分析了不同交错角度θ对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与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直通道逆流换热器,整个换热器内部温度有规律均匀分布;对于叉流换热器,由于波纹板片呈一定角度交替放置,内部流动复杂,局部存在明显的涡流强化换热,气体流动通道内的速度、温度分布极不均匀。随着交错角度的不断增大,叉流换热器的换热性能不断增强,但其冷热两侧压降也大幅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