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992篇 |
免费 | 1105篇 |
国内免费 | 905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7059篇 |
航天技术 | 1234篇 |
综合类 | 856篇 |
航天 | 28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4篇 |
2023年 | 248篇 |
2022年 | 305篇 |
2021年 | 312篇 |
2020年 | 309篇 |
2019年 | 307篇 |
2018年 | 188篇 |
2017年 | 254篇 |
2016年 | 306篇 |
2015年 | 299篇 |
2014年 | 450篇 |
2013年 | 428篇 |
2012年 | 593篇 |
2011年 | 618篇 |
2010年 | 462篇 |
2009年 | 521篇 |
2008年 | 517篇 |
2007年 | 492篇 |
2006年 | 451篇 |
2005年 | 480篇 |
2004年 | 452篇 |
2003年 | 516篇 |
2002年 | 479篇 |
2001年 | 412篇 |
2000年 | 320篇 |
1999年 | 250篇 |
1998年 | 233篇 |
1997年 | 205篇 |
1996年 | 174篇 |
1995年 | 199篇 |
1994年 | 215篇 |
1993年 | 167篇 |
1992年 | 177篇 |
1991年 | 158篇 |
1990年 | 127篇 |
1989年 | 168篇 |
1988年 | 46篇 |
1987年 | 57篇 |
1986年 | 14篇 |
1985年 | 9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41.
民机的一种新型布局形式——翼身融合体飞机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讨论了一种区别于机翼与圆柱机身的传统民机外形——翼身融合体(BWB)外形。从给定容积下减少浸润面积和摩擦阻力的考虑发展出了翼身融合体的概念。在满足系列设计约束条件下讨论了适于大型(800座)客机的翼身融合体的技术和商业上的可能性。概念设计研究表明,翼身融合体外形可获得比常规外形更好的性能。巡航升阻比可从传统外形的19提高至23。480座的BWB外形与同量级的传统外形(A380-700)相比,最大起飞重量可减少18%,每座位燃油消耗可减少32%,具有良好的环保性。通过气动载荷分布规律的反设计,翼型修型和三维优化设计等气动设计方法可以有效减阻和提高BWB的气动性能。由于BWB的高度融合性,讨论了多学科优化设计方法的重要性和有效性。BWB概念能够发展成BWB系列机,进一步提高巡航马赫数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542.
543.
544.
545.
546.
飞翼式布局在气动效率、隐身特性和结构强度等方面具有的突出优势使其成为未来无人攻击机的一种良好的布局形式.以0.7马赫为巡航设计点,设计了一架起飞总重在18吨左右,最大载荷2吨,最大航程在5000km以上的执行对地攻击任务的无人攻击机.以欧拉方程数值解法加粘性修正的方法对其气动性能进行了计算和评估,并在初始外形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进一步提高了升阻比,并改善了力矩特性.结果表明该设计思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47.
548.
面向分析的产品建模技术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面向制造的产品模型对产品设计后续数值模拟阶段的适应性不足的问题,为提高产品几何模型与分析模型转换效率,分析了产品模型在数值模拟中的表达形式,总结了面向分析的建模所面临的问题,归纳出面向分析的建模需求,通过改进现有的参数化建模方法,提出了面向分析的产品建模技术及其结构框架,最后以涡轮叶片为例,创建能够适应后续数值模拟的涡轮叶片模型,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叶片设计分析一体化的难度,同时对其他高质量数字化模型的创建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49.
介绍了俯仰机动载荷减缓(MLA)在某运输类飞机缩比风洞试验模型上的应用,旨在通过风洞试验研究一种基于超静定配平原理的机动载荷控制方法。首先,对模型飞机纵向超静定配平方法进行了研究并从理论上揭示通过其减缓机动载荷的基本原理;然后,依据超静定配平原理设计了MLA控制律,通过反馈模型飞机等效过载驱动副翼偏转减小机翼载荷,同时偏转升降舵来保持飞机的俯仰机动性能;最后,依次实施了超静定配平试验,气动伺服弹性稳定性试验以及机动载荷减缓试验,分别用以确定MLA控制律参数,检查控制系统稳定性以及获取俯仰机动时的系统响应。试验结果表明:在MLA控制律作用下,机翼根部弯矩增量比MLA控制律关闭时减小了10%以上,而模型飞机的俯仰机动性能基本保持不变;MLA控制律的加入使控制增稳系统稳定性略有下降;通过超静定配平试验确定MLA控制参数的方法有效提升了MLA控制律设计可靠性,使翼根弯矩减缓量接近目标值。研究工作为运输类飞机的机动载荷控制设计与试验提供了一种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550.
研究了一种新型自循环吸附动叶,分析了其主要实现结构以及自循环吸附的原理。新型吸附结构利用动叶旋转离心作用形成的驱动力抑制了叶表分离、叶顶二次流动,增加了叶顶附面层动量,提高了动叶效率及稳定裕度。通过与传统的机匣处理技术的对比,阐明了自循环吸附动叶的独特结构以及叶顶喷气技术优势。以Rotor37动叶为例,依据基本的吸气、喷气原则,开展了吸气槽、叶顶喷气孔以及动叶内腔等自循环典型结构概念方案设计,突破了带有动叶内腔的复杂网格生成技术,完成了自循环吸附动叶内腔以及叶片通道内的流动分析以及特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循环吸附技术优势明显,数值模拟证明其原理可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