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19篇 |
免费 | 240篇 |
国内免费 | 166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241篇 |
航天技术 | 300篇 |
综合类 | 161篇 |
航天 | 4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62篇 |
2022年 | 74篇 |
2021年 | 71篇 |
2020年 | 72篇 |
2019年 | 70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57篇 |
2016年 | 52篇 |
2015年 | 49篇 |
2014年 | 77篇 |
2013年 | 64篇 |
2012年 | 117篇 |
2011年 | 131篇 |
2010年 | 76篇 |
2009年 | 98篇 |
2008年 | 103篇 |
2007年 | 81篇 |
2006年 | 69篇 |
2005年 | 64篇 |
2004年 | 44篇 |
2003年 | 65篇 |
2002年 | 53篇 |
2001年 | 43篇 |
2000年 | 48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31篇 |
1997年 | 43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32篇 |
1994年 | 35篇 |
1993年 | 48篇 |
1992年 | 40篇 |
1991年 | 44篇 |
1990年 | 35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 毫秒
971.
分别采用γ射线预辐照接枝丙烯酸和等离子体接枝丙烯酸的方法对炭纤维表面进行处理.分别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2种改性方法处理前后炭纤维表面物理化学状态进行表征;通过层间剪切强度对炭纤维表面改性效果进行评价;并对2种改性方法接枝过程进行了初步探讨.γ射线预辐照接枝和等离子体接枝均对纤维表面产生了刻蚀,并在纤维表面引入了含氧官能团,增加了炭纤维与树脂基体间的界面粘接性能;虽然γ射线预辐照接枝的处理效果略低于等离子体,但前者具有低成本、便于批量化处理和强化纤维本体强度的优点,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炭纤维表面改性方法. 相似文献
972.
QCM用于检测航天器表面污染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简要叙述了QCM(石英晶体微量天平)检测技术在航天器表面污染检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航天器表面、光学仪器和动力系统的污染检测,低地球轨道空间的原子氧检测,并且对QCM检测中使用的关键方法,热解重量分析法和温度效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73.
974.
欧空局2006年9月3日宣布,格林尼治时间3日5时42分22秒(北京时间3日13时42分22秒),欧洲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智慧一号(SMART01)按预定计划击中月球表面的卓越湖区域。科学家希望探测器撞月时激起的尘埃等有助于研究月球的地质构成。 相似文献
975.
在H_2SO_4-H_3PO_4水溶液中,对钛合金进行阳极化处理,获得了色彩纯正、均一的黄色膜层及棕、紫、兰、红、绿等其它几种颜色的阳极化膜层。试验证明,电压和溶液的组成是控制膜层颜色的主要因素,而电流密度、电解时间、溶液温度等对膜层的表观质量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它们对电压与膜层颜色的对应关系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76.
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卫星自2007年10月24日发射至今,已完成一年的在轨运行和探测任务,共获取了1.37TB科学探测数据,顺利完成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月表化学元素与物质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和地月空间环境探测等4项科学任务。科研人员利用星载CCD立体相机获取的探测数据,制作完成了我国首幅全月球影像图(封底)。 相似文献
977.
简介
在早些的论文中,Badhwar等人(2001)介绍了关于几个辐射敏感器官和几个皮肤表面位置的空间辐射测量值和相对的计算值,该计算值是使用改进的Rando人体模型和改进的计算机男性解剖学几何屏蔽模型得到的。这次实验被称为人体模型躯干实验(PTE),1998年6月在STS.91航天飞机上飞行了10d; 相似文献
978.
针对金属封严环设计中泄漏率估算问题,综合对密封系统宏观结构和微观表面接触变形的考量,提出一种基于数值计算的泄漏率预测方法。对密封整体结构进行计算,以计算值(接触应力、接触面积)为输入参数,以表面粗糙度为评价指标建立微观粗糙表面,使用有限元法(FEM)进行接触计算后建立泄漏通道模型,在对泄漏缝隙内流体流动特性确定后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计算得到泄漏率。使用密封试验台进行泄漏率试验,将计算值与试验结果相比较。研究表明:随着接触应力增加、表面粗糙度值降低以及内外腔压差增长,密封系统泄漏率逐渐减小;所提出的方法极大地摆脱了泄漏率获取对于试验仪器的依赖性,并能够较为有效地预测金属密封结构的泄漏率,对先进的金属封严环的设计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