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76篇 |
免费 | 313篇 |
国内免费 | 167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264篇 |
航天技术 | 303篇 |
综合类 | 166篇 |
航天 | 42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9篇 |
2023年 | 66篇 |
2022年 | 74篇 |
2021年 | 71篇 |
2020年 | 79篇 |
2019年 | 70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62篇 |
2016年 | 52篇 |
2015年 | 52篇 |
2014年 | 77篇 |
2013年 | 64篇 |
2012年 | 117篇 |
2011年 | 131篇 |
2010年 | 76篇 |
2009年 | 98篇 |
2008年 | 103篇 |
2007年 | 81篇 |
2006年 | 69篇 |
2005年 | 64篇 |
2004年 | 44篇 |
2003年 | 66篇 |
2002年 | 50篇 |
2001年 | 42篇 |
2000年 | 46篇 |
1999年 | 33篇 |
1998年 | 31篇 |
1997年 | 43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32篇 |
1994年 | 35篇 |
1993年 | 48篇 |
1992年 | 40篇 |
1991年 | 44篇 |
1990年 | 35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17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采用有限体积法数值求解控制二维绕流的雷诺平均Navier-Stokes(RANS)方程组,计算了光滑和粗糙NACA0012翼型以及圆柱表面的局部表面传热系数.分析了近壁面网格间距、湍流模式和表面粗糙度模型对数值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切应力输运(SST)湍流模型能够区分层流和湍流边界层的对流传热特性,并能预测转捩的发生;采用Spalart-Allmaras(S-A) 扩展模型能够计算粗糙壁面的对流传热系数,但采用忽略转捩函数的S-A模型不能有效计算层流边界层的传热系数.当近壁面网格间距接近10-5量级的黏性子层时,在光滑和粗糙壁面都能得到准确的传热系数分布.结合合适的近壁面网格间距,湍流模式和表面粗糙度模型可以得到与实验数据十分接近的表面传热系数曲线.通过与求解不可压缩RANS方程得到的结果比较后发现,不可压缩RANS方程主要忽略了压缩和黏性耗散效应,这种效应可以通过绝热升温项的形式并入总体热分析. 相似文献
172.
对铝合金锻件表面气泡的性质、成因、避免方法及过烧组织的特征和判断进行分析探讨,提出合理避免的措施,为今后热加工(锻造和热处理)提出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3.
表面裂纹理论的回顾与评述(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峰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3,20(4):87-90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近几十年国内外表面断裂力学理论的发展状况及所取得的一些成果,重点介绍了应力强度因子求法和裂纹扩展速率的描述。同时对应用于圆柱体上的表面裂纹应力强度因子求法及裂纹扩展速率的描述等方面成果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74.
175.
低轨道航天器的表面充电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航天器表面材料在空间环境中的充电现象, 利用SPIS (Spacecraft Plasma Interaction System)模拟了航天器在低轨道等离子体环境中的表面充电情况, 通过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并与实际观测进行比较, 可以看出模拟结果基本能够反映出不同性质材料之间的充电差别, 特别是导电材料与非导电材料之间的充电差别. 模拟得到的充电电位及充电时间与充电的一般理论计算结果符合较好, 且能够清晰反映出航天器运动中产生的冲击流及尾流的结构特征. 根据SPIS低轨道航天器表面充电模拟的特点, 认为SPIS的模拟结果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76.
177.
本文介绍了一些国内外标准中有关氢脆的规定,统计出其中的联系和规律,探讨了内在原因,对于理解除氢工艺规定的合理性,正确处理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8.
工件淬火过程表面综合换热系数的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面换热系数是温度场计算中一个重要参数,它的取值将直接影响到温度场计算的精度。为了得到表面换热系数与温度变化的关系,采用非线性估算法,编制计算程序,基于工件淬火过程的实测温度值,对工件在不同淬火介质中冷却过程的表面换热系数值随温度的变化进行了测算,得出了换热系数在冷却过程不同阶段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79.
高超声速低密度风洞红外热图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 《流体力学实验与测量》2003,17(4):51-55
为了对红外测热与热电偶测热进行比较研究,在马赫数M∞=12,驻点温度T0=650K,驻点压力P0=1630kPa的高超声速稀薄气流中,对一平板斜坡薄壁模型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这二者所获得的模型表面热流率符合得较好。与此同时,对模型表面发射率的测量、模型物面坐标与热图象素坐标的对应关系也进行了初步探讨,重点提出了在大极角情况下对发射率进行修正的方法,即根据模型表面不同位置的法线,调整红外热像仅镜头轴线,使被测量区域的极角尽可能小,以保证发射率在此范围内为常数。 相似文献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