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9篇 |
免费 | 56篇 |
国内免费 | 12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82篇 |
航天技术 | 15篇 |
综合类 | 7篇 |
航天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1篇 |
2016年 | 10篇 |
2015年 | 11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5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15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6篇 |
1992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许云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3,14(1):23-24
机轮的轴承是飞机起落架系统很重要的部件。加强对轴承的使用情况、故障模式的分析,找出失效的原因,以此制定科学的维修方案,才能保证飞行教学的安全。 相似文献
212.
了解冲击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人体对冲击的响应及人体的抗冲击耐力极限值,在医学工程界极为重视。在载人航天飞行中,对人体耐受冲击力指标的研究,是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的重要课题。但是一般的冲击阻尼介质难以满足人体的冲击试验要求,因此研制以水为阻尼介质的水刹车冲击塔,为生物冲击及生物防护产品冲击试验提供冲击环境。介绍了水刹车冲击塔的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以任意冲击曲线为例,分析了水刹车冲击塔刹车过程中的运动方程及能量方程,得到了在冲击刹车过程中排水面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试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试验重复性好、精度高,冲击波形曲线满足试验及国军标要求。水刹车冲击塔可实现多种冲击波形及脉宽要求,是非常理想的冲击试验设备,性能稳定可靠,可调性强,应用范围广。 相似文献
213.
214.
以水陆两栖飞机高支柱起落架为研究对象,对飞机刹车滑跑时起落架的航向振动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建立了可用于振动分析的起落架多体动力学模型,分别采用模态试验、落震试验和静力试验结果对起落架的固有模态、缓冲性能以及刚度进行充分校验,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很好,得到用于振动响应分析的刚柔耦合精确模型。随后加入刹车控制系统模型,研究了起落架从降落到刹车再到停飞的全过程振动响应,对比了恒力矩刹车、速度差PBM刹车控制和滑移率PID刹车控制3种条件下的刹车效果和起落架振动特性。结果表明:恒力矩刹车在力矩幅值超过23.4 kN·m时机轮进入打滑。滑移率PID控制系统较速度差PBM控制系统刹车距离减小19.17%,刹车时间缩短25.45%。但滑移率PID刹车控制系统作用下轮轴航向初始振动较大,通过调整初始滑移率上升到最佳滑移率的斜率,使得轮轴航向位移最大幅值减小31.24%。对于轮速传感器信号突变造成的系统扰动,速度差PBM刹车控制系统造成刹车失灵,滑移率PID刹车控制系统可迅速恢复,抗扰动能力强。 相似文献
215.
介绍了小鹰-500飞机主起落架静力试验实施过程中假机轮的设计,试验件的安装及加载特点。起落架静力试验的所有载荷都作用在机轮或轮轴上,而真实的机轮不能直接加载,必须设计一个假机轮,既要模拟真机轮在飞机上的安装状态,又要便于加载,还要有“刹车装置”。假机轮的加载孔设计成一个能绕轴心摆动的弧形槽孔,以便在试验过程中自动找正加载中心将主起落架在飞机上的三个分布在三维空间的连接点布置在一个由钢框组成的基准面下部以便试件的安装定位。将试件所受的压载用受拉作动筒来实施,避免了有可能出现的系统失稳。延长了加载作动筒根部支点到加载点的距离,从而减小了加载过程中因变形而产生的载荷误差。 相似文献
216.
217.
218.
219.
刹车与起落架抖动的相互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刹车与起落架抖动的相互影响,分析了现象的实质,建立起了起落架支柱的刚度、机轮转速、滚动半径、振动周期和防滑刹车系统设定的打滑量与刹车力矩之间的定量关系,以期从整体上解决起落架-机轮刹车装置-防滑刹车系统组成的一个全系统的匹配问题,达到刹车无抖动的目的。 相似文献
220.
蔡康健 《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05,41(4):43-45
针对铁基刹车材料结合性工艺的研究,制定了多阶段升温、保温,多阶段加压,提高单位烧结压力,并严格控制升温速率的烧结工艺,成功的解决了该产品结合性不合格的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