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2篇 |
免费 | 45篇 |
国内免费 | 26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51篇 |
航天技术 | 14篇 |
综合类 | 38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11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8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4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双立尾/三角翼布局的立尾抖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航的风洞中进行了双立尾-三角翼布局的立尾抖振实验,目的是研究立尾抖振产生的原因.主要采用了激光测振仪测立尾加速度和动态压力传感器测立尾表面的动态压力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旋涡破裂以后,立尾上就会产生强烈的抖振.抖振是由立尾上表面压力的周期性脉动造成的.对机翼和立尾表面的压力频谱分析表明,立尾上的压力脉动来源于机翼前旋涡破裂流中的螺旋波.对于本实验使用的模型来说,当机翼迎角α=0°~20°范围,由于流动是附着流和涡流,所以立尾没有明显抖振;当机翼迎角在α=20°~56°范围,立尾处在破裂涡流的范围,立尾抖振明显,并且抖振强度在35°~50°之间达到最大.因此,三角翼破裂涡流中的螺旋波正是双立尾产生抖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14.
采用压敏漆在超声速风洞中测量三角翼模型气动载荷,得到了应用压敏漆测压与天平测力相结合获取的三角翼模型气动载荷对比实验结果。简述了压敏漆原理、标定、试验设置和数字图像数据处理方法。由于尺寸限制,模型没有开设测压孔。对三角翼模型进行了数值计算,对试验和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5.
16.
17.
研究网格对三角翼大迎角绕流特性数值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网格的生成需要结合流动现象,对网格拓扑结构和网格点分布进行选择与搭配.C-H型网格适宜模拟尖前缘分离涡流态,法向网格在一定范围内应等距增长,沿流向逆压梯度较大的区域内适当增加网格点,尾迹区网格则应做上翘处理.Euler方程具有模拟三角翼旋涡及预测涡破裂特性的能力,但对二次涡等粘性引起的流动细节把握能力不足.利用层流假设的N-S方程,通过合适的网格,也可得到满意的计算结果,但对涡破裂后的强烈非定常湍流流动模拟能力不足.采用旋涡螺旋度可准确反映主涡与二次涡流动,描述旋涡的破裂现象.用轴向速度迅速减小并小于来流速度的点作为涡破裂判据似应更合理. 相似文献
18.
19.
三角翼低速动态大攻角气动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7,他引:5
对后掠角分别为X=60°、70°和80°尖前缘平板三角翼模型和一个前缘后掠角为(76° 40°)的双三角翼模型在低速风洞中作大攻角俯仰摩波运动,振幅am=30°、60°和90°,缩减频率K=0.01~0.12,基于根弦长雷诺数Re=2.76×10^5~8.23×10^5。进行了六分量动态气动载荷测量,动态流动显示和70°三角翼上翼面非定常压力测量,并分别与对应的静态试验结果比较。分析了运动参数包括缩减频率、振幅和Re数、后掠角对气流动态迟滞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