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0篇
  免费   183篇
  国内免费   38篇
航空   569篇
航天技术   77篇
综合类   31篇
航天   15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821.
微惯性测量单元(MIMU)是惯性导航系统(INS)的核心组件,亦是构建微定位导航授时(μ-PNT)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成熟的微惯性测量单元主要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实现,其性能逐渐难以满足新型无人驾驶车、无人飞行器以及制导弹药、航空航天器等军民用领域对高精确惯性导航的需求。近年来,各种新型微惯性测量技术相继被提出,以期望突破微惯性测量单元的性能与尺寸、质量、功耗(SWaP)之间相互制约的关键技术难题。系统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常规MEMS惯性测量技术以及新型微光机电系统(MOEMS)惯性测量、微腔光力惯性测量、量子精密测量等几类新型惯性测量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新型高精度惯性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一种基于腔光力系统的量子增强型惯性测量技术构想。  相似文献   
822.
小型氢原子频标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介绍了小型主动式氢频标的工作原理、关键技术 ,并给出了目前达到的技术指标 。  相似文献   
823.
凹腔广泛存在于航空航天飞行器表面,如部件安装缝隙、高温烧蚀剥离等,对边界层转捩过程具有重要影响,是飞行器气动设计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之一。为了探究不同尺度凹腔对边界层扰动波的影响规律,本文在固定来流条件下针对不同尺度的壁面凹腔,采用线性稳定性分析和高精度直接数值模拟,研究了高超声速(Ma=5.92)和超声速(Ma=1.38)边界层内扰动波经过凹腔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凹腔内部存在较强的回流区,其涡结构随着凹腔尺寸的增大变得复杂。对于高超声速流动,当凹腔位于快慢模态同步点上游时会促进扰动波发展,而位于同步点附近或下游时则起到抑制作用,且当凹腔位于同步点位置时抑制效果最佳;增加凹腔尺度(宽度或深度)会强化其对扰动波的控制效果。对于超声速流动,在不稳定区间范围内凹腔总是促进扰动波增长,并且随着凹腔尺度的增加促进效果增强。当凹腔尺度超过临界值后,凹腔内流动会发生自激振荡,进而给下游边界层引入新的扰动源,促进转捩的发生。本文研究结果对飞行器表面气动设计与热防护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24.
深腔结构在管路中串列布置时会形成强烈的声学耦合效应,内部存在固有声学驻波模态等特征。尤其是当主管路流体掠过串列深腔结构时,前缘流动分离形成剪切涡脱,一旦与侧边腔体固有声模态达到频率锁定和相位匹配,则会产生强烈的流致声共鸣现象。本文有效结合了声模态有限元分析和传感器阵列实验测量,研究了腔体间距和来流雷诺数等对串列深腔流致声共鸣特性的影响。其中的声模态有限元分析获取了无来流状态下的串列深腔声学驻波模态的频率大小和声压空间分布;传感器阵列测量获取了来流雷诺数在(0.26~2.17)×105之间的串列深腔壁面压力脉动的幅频信息和波形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串列深腔处于半波长布置时,会产生最为强烈的声共鸣现象,腔体内部声压脉动处于同相位振荡模式,同时能够诱发主管路声压与腔体声压反相位振荡;其次,当串列深腔近距离布置时,腔体内部声压脉动处于反相位振荡模式;而处于其他间距布置时,未发生明显的声共鸣现象,压力脉动幅值较低。  相似文献   
825.
针对航天运载和战术领域数据处理要求多台终端同时高效显示数据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应用层可靠组播传输控制方法。该方法在发送的数据包中添加额外的序号控制信息,发送方定时广播携带已发送最大数据序号的心跳包,接收方根据心跳包中的序号向发送方反馈丢失的报文序号和已收的最大连续报文序号。实验证明,本文提出的应用层可靠组播传输控制方法能够有效地保证组播传输的有序性和可靠性,并在航天数据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826.
为研究离心泵盘腔内外特性,将离心泵盘腔三维流动简化为动静腔一维流动,基于动量守恒方程和径向连续方程,构建了动静腔流动微分方程;积分该方程并应用到盘腔中,引入密封件阻力系数,考虑叶轮流动滑移,修正泵势扬程公式,建立了离心泵叶轮-盘腔-密封环-平衡孔回路的自封闭流动模型。提出了内外迭代相结合的求解方法,实现了离心泵盘腔流动快速计算。通过与盘腔压力测量结果对比表明:使用Stodola叶轮流动滑移系数的盘腔流动模型比使用Wiesner叶轮流动滑移系数的盘腔流动模型的计算精度提高了约3.5%。盘腔流动模型结果表明:泵工况从小流量调节至大流量,容积效率逐渐提高,盖板推力略微逐渐增大。该方法及结论为离心泵盘腔内外特性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27.
采用多松弛格子Boltzmann方法模拟了单个中性球形颗粒在三维顶盖驱动方腔流中的运动。考虑了展向弱受限的对称边界和强受限的固壁边界两种情况下初始位置、颗粒大小以及雷诺数的影响。对于展向弱受限的情形,发现颗粒的初始位置显著影响着最终的运动轨迹。根据相图被划分为三个区域:外层稳定区、内层稳定区以及涡中心区域。通过对颗粒受力的分解解释了其在极限环上运动的机理。此外,还详细介绍了球形颗粒在极限环上的顺时针旋转运动。随着雷诺数的增加,颗粒逐渐向外围靠近,不断旋转达到相应的极限环轨迹。对于选定的初始位置,观察到在高雷诺数时大颗粒向外迁移,而在低雷诺数时大颗粒的极限环靠近涡中心。对于展向强受限的情形,极限环与颗粒的初始位置无关。随着雷诺数的增加,除方腔左上角外,极限环轨迹有向外迁移的趋势。最后,随着颗粒尺寸的增大,极限环向方腔内部收缩。  相似文献   
828.
新型凹入式螺旋结构增爆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以脉冲爆震火箭发动机(简称PDREs)系统为实验平台,以液态航空煤油作为燃料,以压缩氧气作为氧化剂,以压缩氮气作为隔离气,分别对安装三种不同截面形式(半圆形、方形、三角形)的凹入式螺旋结构增爆器以及作为基准的Shchelkin螺旋结构增爆器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三种不同截面的凹入式增爆器均能有效强化爆燃向爆震转变(DDT)过程,在长径比为12.17的增爆器中均获得了充分发展的爆震波,实现了成功起爆。在流阻损失方面,半圆形凹入式螺旋结构表现出了最好的性能,其推力比Shchelkin螺旋的基准推力高出12个百分点。在多次实验过程中发现,凹入式螺旋结构比Shchelkin螺旋结构更不易烧蚀,工作可靠性更高。  相似文献   
829.
针对偏移正交幅度调制的滤波器组多载波(FBMC-OQAM)系统中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过高会引起失真且对信道估计性能造成影响的缺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位旋转的干扰消除法(ICM-P)。该方法产生不同的相位序列,与传输数据相乘得到多组数据序列,分别计算其PAPR,并选择PAPR最低的一组进行传输。仿真验证与分析表明:所提方法能有效降低系统过高的峰值平均功率比,误码率不高,且信道估计性能较原ICM方法没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830.
为解决高吸收比极端量值溯源难题,基于腔式吸收器光陷阱作用,研制了吸收比达0.999以上、光谱范围为300~1 100 nm的腔式宽光谱高吸收比标准器并进行了性能测试。设计了圆柱圆锥形、球形和不同直径带螺纹圆柱形等腔式吸收器,使用Fred软件,基于Gouffe法和蒙特卡罗法对吸收率进行模拟,使用铝合金材料制作了内壁分别喷涂航空黑漆和电镀纳米涂层的两套实物,对实物进行了吸收比性能测试,分析研究不同形状和尺寸腔体对吸收率的影响。腔吸收器吸收率测试结果表明,腔口开孔直径为25 mm,内壁涂有吸收率为0.970的航空黑漆或纳米铜的球形腔和圆柱圆锥形腔更高,在300~1 100 nm波段范围平均吸收率达0.999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