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5篇 |
免费 | 89篇 |
国内免费 | 39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424篇 |
航天技术 | 58篇 |
综合类 | 114篇 |
航天 | 9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19篇 |
2019年 | 26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21篇 |
2011年 | 36篇 |
2010年 | 31篇 |
2009年 | 36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21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23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21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43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92.
本文论述了一种新颖的文氏管,它应用流控引流原理,采用劳路分流法,以达到调整流量的目的.它的结构简单、无机械活动零件、可靠性高.用同一个流控式可调气蚀文氏管可调整至不同流量,既提高了文氏管的调整精度,又节约资金、减少试验工作量.本文论述了理论设计、计算及试验结果的分析. 相似文献
93.
94.
利用分块耦合技术生成了两圆柱管成任意角度,管径不相等的三分支联接的三维贴体网格,所介绍的网格生成方法在分块生成网格时能保证穿过分界面上的网格线是光滑连续的。此外,用方法生成网格时间通过边界上网格的疏密或者稳定边界上网格线之间的夹角来控制内部区域的网格疏密。 相似文献
95.
冷轧张应力分布模型及其在辊系变形计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张应力分布计算多以实验为基础,或理论模型建立过程中采用了过多假设,使张应力分布计算精度受到很大限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利用变分法建立单元出口张应力计算模型,并与影响函数法相结合建立了冷轧前张力横向分布计算模型及辊系弹性变形计算模型,并开发了相应的计算程序.用该程序计算了某公司单机架可逆冷轧机的单位宽轧制力、辊间压力、轧件厚度以及张应力等的横向分布并进行了分析.实例计算表明,计算结果与生产实测数据吻合较好,证明了理论模型是实用可靠的. 相似文献
96.
无纵向温度变形的复合材料管的铺层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无纵向温度变形的复合材料管子铺层设计的一种方法。通过对三类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的管子的实例计算表明:高模碳纤维,而不是极高模量碳纤维,更适合于航天结构的应用。 相似文献
97.
为了提高试车台控制系统对发动机试验起爆时大电流控制的可靠性,适用于地面试验发动机程序控制电路的设计,介绍了各单元控制线路逻辑设计需要达到技术要求,以及为此所采取的可靠性设计手段。 相似文献
98.
99.
针对主动冷却超燃冲压发动机的实际工作条件,利用电加热管设备开展了超临界压力正十烷流动和传热特性实验,目的在于获得适用于发动机传热设计的燃料对流传热关联式。管子材料为不锈钢、内径1.5 mm、外径3.0mm、长度1300mm。采用K型热电偶测量管壁沿程外壁温。实验中正十烷压力约4.0~4.3MPa,温度约335~870K,流量分别为0.93、1.24和1.86g/s。正十烷的流动经历了层流、过渡和湍流3种流态。采用最小二乘法拟合实验数据,获得了正十烷在3种流态下的传热关联式。通过外壁温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对比,验证了本文给出的传热关联式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0.
在0.6m×0.6m亚跨超声速风洞中,采用油膜干涉测量技术(OFI)和Preston管方法开展了马赫数0.4~0.8下的平板模型表面摩擦应力测量实验研究。模型头部经过椭圆化处理,避免出现流动分离。实验发现:在亚跨声速条件下,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油膜粘性对摩擦应力测量结果影响很小;当来流马赫数或总压发生变化时,摩擦应力系数随来流动压或马赫数与雷诺数的乘积(Ma·Re)的增大而减小。在Ma=0.4和0.6时,观测到一种类似斑纹的干涉图像,基于其特性分析,提出以此作为一种转捩判据的设想;在Ma=0.8时,未观察到类似斑纹,根据油膜图像和数值模拟结果判断,模型头部出现了分离泡,边界层由分离诱导转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