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63篇
  国内免费   14篇
航空   179篇
航天技术   8篇
综合类   6篇
航天   2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71.
用三维两相湍流N-S方程及湍流燃烧PDF模型模拟水冲压发动机补燃室燃烧流场,并探讨了进水流量对冲压发动机补燃室流场的影响。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采用的数值方法可用来模拟水冲压发动机补燃室掺混工作过程,其数值结果可用来指导水冲压发动机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工作。  相似文献   
172.
基于有效比冲的小卫星冷气推进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伟勇  张育林 《宇航学报》2010,31(1):173-178
提出了面向目标任务的小卫星冷气推进系统设计方法。应用有效比冲 作为小卫星推进系统的评价指标,将贮箱质量引入到常用冷气推进剂选择标准中,建立了面 向目标任务的冷气推进方案设计方法;推导了冷气微推力器的一般设计流程;最后,对某目 标任务,设计了推力为20mN的氮气推进系统。
  相似文献   
173.
针对采用下颌式进气道的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建立了二次燃烧性能计算模型,对掺混燃烧性能进行了仿真研究。研究表明,采用掺混装置可大幅提升下颌式进气道的固冲发动机补燃室一次燃气和空气的掺混均匀度,并通过数值仿真对掺混装置进行了优化。结合数值仿真优化结果,通过地面直连试验,验证了不采用与采用掺混装置的补燃室二次燃烧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合理设计掺混装置,可显著提高补燃室二次燃烧性能,特征速度燃烧效率均在93%以上;空燃比在6~20之间的发动机高空比冲提升了55%以上,空燃比在20~30之间的发动机高空比冲提升了75%以上。  相似文献   
174.
构型及二次燃烧对RBCC引射模态推力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掺混度模型并数值研究了五种构型和两种燃烧组织模式对RBCC发动机引射模态推力性能的影响,其中改进构型获得了推力增强.得出如下结论:(1)在引射掺混的前段,掺混过程主要由一次流喷管结构决定.而在引射掺混后段,后体构型对掺混过程影响较大.(2)获得较高掺混速率、较优引射比并在掺混过程中产生高于环境压强的流动状态是改进构型获得推力增强的两个重要因素.(3)与SMC燃烧组织模式相比,改进构型的SPI模式有效延迟了二次燃烧,不仅提高了燃烧效率而且没有使引射比过度下降.  相似文献   
175.
在紊流扩散模型的基础上, 通过引入二次流造成的气流过转折/欠转折影响, 完成了S2流面的展向掺混数值模拟。分别用Galimore-Cumpsty掺混模型或Baldwin-Lomax紊流模型计及紊流扩散的作用;落后角的预估在二维Carter公式基础上引入了Roberts二次流修正模型。应用上述方法对两台3级轴流压气机进行了计算。计算的出口总温、总压等参数与实验较吻合, 与其他单独考虑紊流扩散和二次流效应的掺混计算结果比较表明了本文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6.
针对变循环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进行涡轮流量调节的需求,以某涡轮的第一级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数值模拟的方式,对在导叶上不同射流位置、射流角度、射流流量的流场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涡轮流量调节量对于射流位置十分敏感,在喉部上游附近的流量调节量最大;加入射流后涡轮损失增加,损失主要发生在射流于壁面上的流动区域;加入射流后,沿径向的大部分导叶出口气流角增大,从轮缘至轮毂导叶出口气流马赫数先增大后减小;涡轮流量调节效果与射流角度、射流流量成正比,当射流位于喉部附近、射流角度为90°、相对射流量为5%时,涡轮进口流量改变量达到13.03%,说明利用叶片表面射流,可以达到调节涡轮流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7.
采用雷诺平均Navier-Stokes(RANS)方法对不同淬熄结构的富油/淬熄/贫油(RQL)燃烧室内定常掺混流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不同截面的流场结构,研究了动量通量比及淬熄孔排布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射流进入RQL燃烧室后发生偏转且偏转方向和旋流方向有关,回流区长度、穿透深度和高湍动能区随着动量通量比的增大而增加;当J≥80时,淬熄射流下游出现高湍动能区,逐渐与上游融为一体;当J≥120时,回流区的长度基本不再发生明显变化。此外,非中心对冲结构C3具有更大的高湍动能区,掺混更均匀。   相似文献   
178.
粗糙度对多级压气机性能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尚东然  刘艳明 《推进技术》2019,40(12):2725-2733
为了研究粗糙度对多级压气机气动特性的影响,采用三维数值模拟软件CFX,对3.5级压气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端壁粗糙度,叶片表面粗糙度对压气机性能影响更大;不同转速下,叶片表面粗糙度的增大会造成压气机压比和效率的降低,并且粗糙度增大越快,性能衰退也越快,其中设计转速下粗糙度对压气机的性能影响更大,当叶片表面粗糙度达到50μm时,峰值效率下降了5.25%,对应压比下降了1.33%。前面级叶片表面粗糙度加剧了后面级角区分离和尾迹损失,在压气机性能下降中所占比重更大;而最后一级粗糙度对分离区的影响很小,主要是增加了尾迹掺混造成的损失。单级粗糙度对压气机稳定工作区间影响很小,而全部级粗糙度增大了压气机的稳定工作区间,这是由于粗糙度造成的近失速点处的流量下降相比于堵塞流量的下降程度更大。  相似文献   
179.
马继华  张帆  吴斌 《航空动力学报》1995,10(3):286-288,314
采用矢通量分裂法求解2D-Euler方程组, 对亚燃/超燃双重燃烧冲压发动机(DCR)进气分流流场及其双重燃烧的冷态掺混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给出了全流场清晰的激波结构, 并提供了超燃室中两股高速气流掺混的物理图像。本文的数值结果对于亚燃/超燃双重燃烧室的点火燃烧研究提供了一些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0.
本文根据对四套跨音速涡轮复合式气冷叶片进行试验所获得的大量实验数据,较系统地研究了气冷叶片参数对冷却效果的影响。为设计气冷叶片选择参考积累了经验,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