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2篇
  免费   495篇
  国内免费   53篇
航空   923篇
航天技术   34篇
综合类   65篇
航天   30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1.
实现超声速来流和燃料射流在燃烧室内的快速混合一直是提升超燃冲压发动机性能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为了有效提升燃烧室内空气来流和燃料射流的混合效果,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在超声速来流和支板喷注的前提下,在燃烧室上壁面添加了斜坡型激波发生器,并通过改变斜坡型激波发生器的结构参数,包括角度(15°、20°、25°、30°),尺寸(5、10、15、20 mm),位置(100、110、120、130 mm处)等,以探究不同结构参数对混合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斜坡型激波发生器的引入能够有效地增强混合效果,且不同的结构参数对混合效果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斜坡型激波发生器尺寸的大小对混合效果的影响大于角度,斜坡型激波发生器角度的大小对混合效果的影响大于位置;混合效率和总压恢复系数成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2.
马光伟  孙明波  赵国焱  李凡  梁昌海  陈慧锋 《航空学报》2021,42(z1):726353-726353
针对圆截面超燃冲压发动机相关实验进行数值仿真,采用了不同的壁面温度条件和差分格式,并探究其对仿真结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采用常用的绝热壁面边界条件会导致激波边界层交互位置处的回流区变大,进而导致流道收缩,壁面压力升高。采用高精度格式不仅不能更为精确地计算回流区的大小,反而会使回流区面积变得更大。通过改变壁面边界条件,采用300 K的等温壁面,可以使激波边界层交互位置处的回流区变得极小,使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十分吻合。计算结果表明,针对当前构型与实验条件,盲目提高数值格式的精度并不一定会得到更好的结果,相反可能会使仿真与实验更加偏离,而适当修改壁面温度条件,即使数值格式精度较低,仍然可以得到很好的仿真结果。最后,针对与实验结果吻合的仿真结果,分析了圆截面超燃冲压发动机的流场特性,重点研究了凹腔剪切层及其质量交换特性。  相似文献   
93.
煤油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燃烧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蒋安林  田野  钟富宇  乐嘉陵 《推进技术》2021,42(10):2277-2286
为研究空气节流时序对超燃冲压发动机点火和火焰稳定的影响,本文通过实验方法研究了13个状态的煤油燃料超燃冲压发动机的燃烧特性,煤油燃烧通过先锋氢气和节流空气增强稳定性。通过两个固定位置的压力传感器来监测火焰稳定状态,采用纹影和OH-PLIF相结合的测量手段,获得了流场结构和火焰发展信息。发动机入口来流条件为Ma = 2.0,总温950 K,总压0.82 MPa。在空气节流的作用下,煤油被先锋火焰引燃;在先锋氢撤除后,煤油仍然可以稳定燃烧。在扩张段中,空气节流和燃烧共同作用产生的激波串移动速度约为52 m/s,但在凹槽内其速度仅为3.7 m/s。通过监测点压力变化情况可以区分所研究状态的火焰稳定与否,通过对13个研究状态的考察,获得了火焰稳定临界曲线。当所研究状态点在临界曲线右上方区域时,火焰状态稳定;当所研究状态点在临界曲线左下方区域时,火焰将被吹熄;当所研究状态点在临界曲线上时,火焰不稳定,在空气节流撤除之前将被吹熄。  相似文献   
94.
AZ31镁合金板热成形中的屈服和损伤:本构实现与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霞  文冬  沈梦祺  宋尚雨 《航空学报》2018,39(5):421665-421665
为了准确预测各向异性镁合金板的成形质量,将改进的GTN损伤模型与各向异性拉压不对称的CPB06屈服本构耦合,并考虑了屈服面形状随塑性应变累积的变化,得到了考虑本构参数随塑性应变演化的各向异性屈服CPB06-GTN损伤模型。基于该模型,在ABAQUS/Explict中编译得到了相应的VUMAT子程序,采用单个单元进行了单轴拉伸和压缩模拟,并通过与实验一致性对比验证了子程序的正确性。使用子程序不仅能够模拟镁合金的各向异性屈服及其不规则的硬化,同时也能够模拟镁合金的损伤破坏。此外,采用编写的子程序进行了热拉深成形的数值模拟,模拟预测与实验结果对比表明,采用各向异性损伤模型的计算结果能够准确预测镁合金的变形及其损伤破坏,模拟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采用合适的压边力和成形的温度条件及非等温成形方法能够提高镁合金的成形性。  相似文献   
95.
串联式TBCC发动机风车冲压模态性能模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建立了基于部件低转速特性匹配的串联式涡轮基组合循环(TBCC)发动机风车冲压模态性能计算模型,提出了压气机低转速大流量特性扩展方法,由换算扭矩代替等熵效率表示旋转部件特性,解决了低转速部件效率不连续相关问题。分析了冲压外涵面积变化和涡轮功率提取对风车冲压模态性能及部件匹配的影响规律,并基于推力、流量连续准则设计了涡轮模态至冲压模态转换过程(含风车冲压模态)的参数调节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在风车冲压模态下,冲压外涵面积变化对风扇工作状态有显著影响,对压气机影响较小;涡轮可提取功率随着风车转速的减小先增加后降低,比冲随提取功率的增加基本呈线性降低趋势,功率提取位置(高、低压涡轮)对部件匹配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6.
空空导弹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设计参数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使空空导弹在较宽的空域范围内获得优化的综合性能,提出了以导弹综合特性为目标函数来优化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设计参数的思路,以空空导弹在飞行高度分别为5,10km和15km的飞行距离和飞行速度的综合性能参数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设计参数优化模型,利用遗传算法进行了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设计参数的优化.优化的结果表明:当参数选择适当时,采用非壅塞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的空空导弹在较宽的工作包线内也能够具有优秀的飞行性能,在高度为5,10km和15km时,空空导弹的飞行距离分别达到了62.9,89.2km和133.1km,空空导弹的平均飞行速度也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97.
激波引燃冲压发动机是一种采用爆轰形式组织燃烧的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动力系统。采用AUSMPW+迎风格式、氢氧7组分8步基于反应模型,在非结构网格离散域上求解二维多组分化学非平衡流Euler方程。采用发展的数值方法求解了激波引燃冲压发动机内外一体化流场,研究了台阶长度、斜劈尖角度对发动机流场结构和发动机性能参数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所发展的数值方法能用于激波引燃冲压发动机的一体化流场和性能预示计算;台阶长度和斜劈尖角度影响发动机流场结构和预混气体能量释放程度。推力和燃料比冲均随台阶长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斜劈尖角度的增大而减少。  相似文献   
98.
二元进气道夹角对冲压发动机二次燃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RNG κ-ε湍流模型及单步涡扩散化学反应模型,对采用双侧二元进气道的火箭冲压发动机补燃室内纯气相化学反应流场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进气道夹角和一次燃气喷嘴结构对冲压发动机燃烧的影响,总结了3种不同燃气喷嘴结构冲压发动机的燃烧效率随进气道夹角的变化规律,为冲压发动机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
膏体推进剂冲压发动机一次燃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额定流量和流量调节条件下膏体冲压发动机一次燃烧组织稳定的要求,提出了一种燃面自适应燃烧组织模式,设计了一次燃烧组织试验系统,进行了一次燃烧组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推进剂输送稳定,点火时序和推进剂输送时机合理,防回火措施有效,燃烧室压强经过调整后能够稳定在设计值附近。燃面自适应燃烧组织模式可以实现燃面的自适应调节,使推进剂输送和燃烧保持平衡,保证发动机的一次燃烧稳定。  相似文献   
100.
双模态超燃冲压发动机由于压力扰动可能发生不起动现象,造成推力严重下降,对飞行稳定性与飞行安全具有很强的破坏性.不起动初始阶段主要受到激波与边界层相互作用引起的流动分离影响,希望通过控制分离达到改善流动的目的.采用5阶特征型WENO(weighted essentially non-oscillator)格式与3阶TVD(total variation diminishing)型Runge-Kutta(R-K)格式的高精度数值方法,求解三维Navier-Stokes(N-S)方程,研究与分析了凸起物和被动吹吸两种被动控制方法对激波与边界层相互作用导致的高超声速流动分离现象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凸起物通过诱导流向涡形成,改变空间压力分布,减弱二次分离,影响分离结构;吹吸方式的被动控制技术通过平衡分离区与再附区之间的高低压差,降低逆压梯度,使压力分布与分离区域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