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50篇 |
免费 | 643篇 |
国内免费 | 350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332篇 |
航天技术 | 353篇 |
综合类 | 272篇 |
航天 | 5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9篇 |
2023年 | 124篇 |
2022年 | 149篇 |
2021年 | 143篇 |
2020年 | 144篇 |
2019年 | 128篇 |
2018年 | 96篇 |
2017年 | 131篇 |
2016年 | 138篇 |
2015年 | 115篇 |
2014年 | 156篇 |
2013年 | 110篇 |
2012年 | 139篇 |
2011年 | 178篇 |
2010年 | 139篇 |
2009年 | 127篇 |
2008年 | 162篇 |
2007年 | 149篇 |
2006年 | 131篇 |
2005年 | 98篇 |
2004年 | 74篇 |
2003年 | 94篇 |
2002年 | 70篇 |
2001年 | 86篇 |
2000年 | 70篇 |
1999年 | 74篇 |
1998年 | 54篇 |
1997年 | 57篇 |
1996年 | 59篇 |
1995年 | 41篇 |
1994年 | 41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38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15篇 |
1989年 | 30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81.
缓进给断续磨削时射流冲击强化磨削弧区换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缓进给磨削时烧伤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压射流冲击强化磨削弧区换热的创新构想,并通过缓进给断续磨削时施加侧向射流冲击弧区的磨削实验研究其换热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射流冲击强化换热技术确是提高弧区换热效率的有效方法,且射流速度越高,换热效果越好。该研究将在解决难加工材料磨削烧伤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82.
冲击试验的作用一般有两个:一是检查被试产品的机械强度,二是模拟被试产品的工作状态,以测试其工作参数。对于象响尾蛇与萨姆7这类水平发射导弹的红外导引头,按照规定要对其进行相当于发射状态的水平冲击试验。在此试验过程,同时还要求导引头前方的光源(目标)以一定的角速度运动。在许多情况下,实现这样的水平冲击试验是很困难的。为此,提出了用跌落冲击试验代替水平冲击试验的问题。 相似文献
783.
针对风扇/压气机叶片中叶盆/叶背遭受的硬物损伤(FOD)凹坑型损伤,进行了不同冲击角度下模拟FOD试验、损伤特征与应力集中分析,开展了冲击后不处理和冲击后去残余应力退火试样的高循环疲劳试验研究和疲劳强度的预测。结果表明:损伤深度和应力集中系数均随着冲击角度的增加而变大,损伤深度范围为0.1~0.5mm,应力集中系数范围为1.3~1.7。不同冲击角度条件下,凹坑型损伤试样疲劳强度相对光滑试样下降程度在50%~70%范围内,与应力集中系数并不是呈单调下降关系,最危险冲击角为60°。去残余应力退火后凹坑型损伤试样的高循环疲劳(HCF)性能有所提高,表明残余应力的影响程度不容忽略。去残余应力试样的HCF性能并不是随应力集中系数的增大而下降,验证了微结构损伤的影响,说明损伤深度作为制定可用极限或维修极限的唯一参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凹坑型损伤试样的疲劳强度的预测误差在±20%以内。 相似文献
784.
785.
为了更精确地进行航空发动机轮盘的疲劳可靠性分析,考虑缺口区域应力应变分布对疲劳寿命的影响,通过有限元模拟试验确定材料场径,采用应力应变场强法对轮盘进行确定性疲劳寿命分析。考虑场强因子及各参数的随机性,利用分布式协同响应面建立疲劳可靠性分析模型,并建立基于应力应变场强法的轮盘疲劳可靠性分析流程。结果显示:99.90%可靠度下的轮盘疲劳寿命为9595循环,相比确定性安全寿命6557循环,轮盘具有一定的寿命裕度。而应力应变场强法与传统方法理论分析结果相比,传统方法分析结果偏小,趋于保守。验证了基于应力应变场强法进行结构疲劳可靠性分析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86.
787.
为评估联合动力装置中燃机并入冲击载荷作用下推进轴系的动态响应情况,从 SSS离合器的啮合过程出发,建立其动力学仿真模型并进行仿真计算,发现阻尼油腔在降低轴向碰撞力的同时伴随产生扭矩冲击,对轴系安全性造成影响。将不同工况下的燃机并入冲击扭矩作为激励源,对推进轴系进行瞬态响应计算,得出轴系的动态响应,其中螺旋桨轴最大应力为32.77MPa,动力涡轮轴最大应力为78.17MPa。结果表明:燃机并入过程中,油腔阻尼特性和燃机加载特性对冲击载荷及轴系响应有显著影响。为确保轴系运行的安全性,应适当选取油腔阻尼参数并尽可能在低工况下进行燃机并入操作。 相似文献
788.
789.
790.
旋转条件下“冲击/出流”双层壁内部换热实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高效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内部冷却为研究背景,在旋转条件下对带气膜出流的双层壁内部冲击换热特性进行了研究.实验在旋转与冲击方向相同和相反两种情况下进行,得到了冲击雷诺数Rej(5 000~10 000)、旋转数Ro(0~0.003 532)、无因次温比(Tw-Tf)/Tw(0.061~0.136)的变化对冲击靶面换热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对"双层壁"的实验结果与常规"冲击/气膜"冷却结构的实验结果的比较发现,在不同的流动和旋转状态下,前者换热能力强于后者15%以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