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40篇
  免费   501篇
  国内免费   176篇
航空   1460篇
航天技术   93篇
综合类   186篇
航天   27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75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87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3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991.
为拓展对高超声速进气道不起动机理的认识,对一截短的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的低马赫数不起动现象和再起动现象进行了风洞试验研究。试验中分别通过改变进气道攻角和在通道下游设置堵锥形成流动壅塞的方法来模拟进气道来流马赫数的改变和燃烧室内释热导致的流动壅塞。试验中采用高速纹影技术和动态压力测量技术对上述动态过程中的瞬态流动结构和壁面动态压力信号特征进行了记录。研究发现,当进气道处于低马赫数不起动时,其口部分离包诱导激波受分离包自身振荡特性的影响,在唇口附近连续的小幅振荡,进而给整个进气道通道内引入了一类无基频的小幅压力扰动。而该扰动随着马赫数的增加,进气道恢复起动后逐渐消失。此外,还捕捉到了进气道再起动过程中分离包吞入的迟滞现象,进气道从"小喘"阶段恢复至起动状态时,由于下游高压的存在使得分离包未能完全吞回,并出现了类似低马赫数不起动时的无基频小幅振荡。该振荡直至通道下游完全敞开、口部分离包被吞入才逐渐消失,至此进气道也顺利地恢复到了起动状态。  相似文献   
992.
捕获型线对内转式进气道外压段几何与气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直内收缩锥流场为基准流场,构建了一套内转式进气道外压段的设计与性能快速分析程序.进而以矩形捕获型线为例,研究了决定捕获型线形状、位置的3个参数(中心距、旋转角和宽高比)对进气道外压段几何与气动特性的影响,将捕获型线为矩形、带圆角矩形及圆形时的外压段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捕获面平均半径是可作为评价外压缩段设计的一个重要几何参数,平均半径越大,总压恢复系数越高;对于矩形捕获型线而言,当中心距增加时,前缘长度、弧长、湿润面积单调增加,外收缩比单调减小,而旋转角和宽高比对外压段几何参数的影响比较复杂;在矩形捕获型线的3个参数中,中心距对总压恢复系数的影响最显著.此外,当捕获型线的中心距与面积保持不变时,圆角半径对外压段几何与性能参数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93.
通过将经典Busemann设计方法和特征线反设计方法相结合,实现了对基准Busemann流场的气动截短,构建了一种具有基准Busemann流场截短压升规律的可控消波内转基准流场.通过数值模拟对可控消波内转基准流场及其追踪得到的“糖勺”型进气道进行了无黏验证分析.结果表明:特征线和CFD计算结果相吻合,可控消波内转基准流场设计合理可行.该基准流场继承了Busemann设计方法的高效压缩特性,且反射激波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实现消波,性能优于传统的截短Busemann流场.在设计点马赫数为7条件下,喉部截面参数均匀,增压比为18.32,总压恢复系数为0.878,压缩效率为0.936,隔离段内几乎无损失,出口气流匀直,气流角均在±0.4°以内.流线追踪得到的“糖勺”型进气道出口形状更加饱满,流动特征与可控消波内转基准流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94.
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前体/进气道一体化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前体/进气道一体化设计的问题,以总体指标为约束,采用数值设计手段开展了前体/进气道一体化设计,并对高超声速飞行器进行测压/测力试验,考核了前体/进气道的一些主要性能,结果表明:①设计状态下,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前体/进气道性能符合总体指标要求,设计手段有效;②数值手段模拟结果和风洞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流量系数最大误差为4%,总压恢复系数最大误差为42%,数值算法有效;③前体/进气道的附加阻力随来流马赫数的增大而减小,0°攻角下,在来流马赫数为4时,附加阻力占总阻力的172%,在总体设计时应予以考虑;④在进行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通流测压/测力试验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进气道不起动的试验预案,防止由于进气道不起动导致整个试验的失败.   相似文献   
995.
乘波体构型应用于吸气式高超声速飞行器设计主要有两大优势:一是可以高效地捕获预压缩后的气流;二是通过优化,可以实现飞行器的高升阻比性能设计。基于这两个优势,乘波概念应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机体/进气道气动一体化设计可分为两大类:乘波前体/进气道一体化设计和乘波机体/进气道一体化设计,前者主要利用乘波体高效捕获预压缩气流的特性,而后者则同时利用乘波设计的两个优势。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将乘波概念应用于机体/进气道一体化设计的两大类方法,对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类,归纳总结出"通过设计基准流场进行流向设计、应用吻切理论或几何拼接方法进行展向设计"的总体设计思路,分析了今后的研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96.
一种鲁棒的飞机零件多尺度特征点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飞机零件几何模型多尺度特征检测问题,提出一种鲁棒的多尺度特征点检测算法。算法首先设计一种L1中值滤波算法获取无结构点云精准法线;然后基于计算得到的法线,计算各点的局部邻域波动,提取初始特征点;最后针对初始特征点数据冗余问题,提出一种收缩优化策略,计算最终特征数据点。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点云特征点检测方法相比,算法检测精度明显提升;其次,对于存在较大噪声的点云数据仍然能够有较好的提取效果,算法鲁棒性高。  相似文献   
997.
进气道激波串振荡的模态分解及快速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隔离段自激振荡现象,采用2阶时间和空间精度、非结构网格、剪切应力输运(SST)k-ω湍流模型有限体积法程序对二元进气道在高反压下的非定常特性进行数值模拟,成功捕捉到激波串自激振荡现象,在此基础上利用本征正交分解(POD)和动力学模态分解(DMD)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自激振荡是低频主导、多频耦合的复杂振荡...  相似文献   
998.
内啮合变厚齿轮副斜向插削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用同一把插齿刀加工一对内啮合变厚齿轮副中内外齿轮的新加工方法。通过对斜插后齿轮的齿面方程的推导和误差分析,详细论证了该加工方法的可行性,并给出了最佳斜向插削角度的计算公式。分析结果表明:该种加工方法所产生的齿形误差很小,且两齿轮分度圆上的压力角基本相同,这就能够保证两齿轮的正确啮合传动。而且通过实例验证了两变厚齿轮斜向插削角度计算公式的正确性。最近利用该加工方法已实际加工出两对内啮合变厚齿轮副,并已应用在一新型减速器中,效果很好。理论和实践证明,该加工方法能够利用国内现有的设备加工出高精度的内啮合变厚齿轮副。  相似文献   
999.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内/外回路控制结构,系统地阐述了此结构在直升机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内回路主要使各个通道解耦,改善系统的稳定性,并使系统具有速率响应特性;外回路采用输出反馈,对已解耦的不同通道分别进行单回路设计。其中内回路的解耦特性是内/外回路设计概念的基础,采用特征结构配置技术有效地实现了内回路的通道解耦。采用内/外回路结构所设计的直升机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指令跟踪性能、抗干扰特性以及良好的解耦响应特性。实例研究充分展示了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1000.
在静水槽中进行了分层流体中运动物体生成的内重力波与自由面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分层介质为水-盐水以及柴油-盐水两种情形。研究的重点是物体在密度突跃层附近运动时导致的自由面的特定变形,讨论了物体的位置和运动速度等因素对变形形态的影响。对密度突跃层本身的变形特征也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