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3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31篇
航空   305篇
航天技术   10篇
综合类   33篇
航天   2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介绍了轻型英制钛合金高锁螺栓的产品特点,叙述其关键制造加工技术,如全型面磨削、短螺纹收尾成型、铝涂层表面涂覆等,实现了轻型高锁螺栓的国内制造。  相似文献   
82.
Fd8.344.013,拨杆零件机加工第150道工序原采用成型磨床加工,由于磨削余量较大,金刚导轮磨损很快,且尺寸难以调整。致使此道工序成为拨杆加工的瓶颈工序。三车间是HN.6零件批产专线车间,拨杆是我们承担加工的零件之一。我车问由于没有配备成型磨床设备,因此拨杆的球头加工工序通常是转到其它部门进行加工,加工生产节点难以控制。随着HN.6批增大,原有的加工方法已无法满足生产需求,改进工艺方法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3.
84.
精密磨削机床智能监测系统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口径光学元件精密与超精密磨削为监控对象,搭建磨削机床智能监测系统,探索智能磨削监控共性技术。监测系统以NI-PXI为主要运行硬件平台,建立与数控系统的通信,以机床内部、内置和外置传感器相结合的方式,自动获取机床运行过程和磨削加工过程的重要动态过程信号以及其他相关数据,通过对磨削机床全生命过程延伸数据体系的管理与分析,实现机床热平衡监测与热误差补偿、磨削液循环监控以及砂轮磨削性能退化在线评估等目标,以智能监控方式确保磨削机床长期平稳运行和加工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85.
1980午我公司从法国TM公司引进阿赫耶发动机的工艺制造技术,在研制和批生产过程中曾出现功率轴两端花键磨削烧伤严重,废品率高达50~60%,成为当时公司研制和批生产的技术关键之—。  相似文献   
86.
就CBN砂轮表面状态、磨削多数及磨削液对磨削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改善CBN砂轮磨削表面粗糙度的有关措施。  相似文献   
87.
300M超高强度钢磨削烧伤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微观上研究了300M超高强度铜磨削烧伤特征及烧伤的几种类型,分析了磨削表面烧伤与表面微观形态、表面变质层的关系,提出了避免300M超高强度钢磨削烧伤的措施。  相似文献   
88.
并联磨床加工螺旋槽的磨削参数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螺旋槽的加工是回转体刀具加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状参数(尤其是前角、槽深和槽宽)对刀具的切削过程有很大的影响.基于6-UPS并联机床,在分析并联机床加工工艺特性的基础上,按照螺旋槽加工中砂轮与刀具的相对运动关系,建立了螺旋槽加工运动的理论模型,对可能影响螺旋槽成形的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进而建立了一个仿真模型,可以对所有的磨削参数进行快速的定量设计和优化,主要包括砂轮偏转角度、砂轮厚度、砂轮轴向平移位置和螺旋槽深度,并通过加工实验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89.
机器人砂带磨削具有高的加工表面质量与效率,但是在加工复杂曲面部件时,难以确定的局部接触状态导致加工过程的精度难以保证,限制了其在高端产业的应用。目前的局部接触状态计算方法难以满足加工中对计算效率的要求。因此,本研究首先对比分析了FEM与BEM在计算接触状态方面的结果,提出采用机器视觉识别砂带上的磨削痕迹得到磨削区宽度,并将其作为BEM的边界条件,最终实现了局部接触状态的快速获取。该方法能够在1 s内计算得到18 mm×18 mm区域大小,精度0.2 mm点云轮廓的接触状态,与FEM计算结果对比,最大误差不超过5.6%。  相似文献   
90.
通过设计正交试验,研究了IC10高温合金在缓进磨削过程中磨削工艺参数及表面粗糙度对疲劳寿命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工艺参数对磨削表面粗糙度及疲劳寿命影响的映射关系模型,并以表面粗糙度、疲劳寿命、材料去除率为优化目标进行了IC10高温合金缓进磨削工艺参数多目标优化.研究表明,IC10高温合金磨削工件疲劳寿命随砂轮线速度的增加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