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17篇
航空   422篇
航天技术   43篇
综合类   66篇
航天   2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1.
针对工程上翼面的跨音速颤振计算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修正偶极子格网法的跨音速颤振计算方法。采用较为精确的定常气动力数据,对工程上常用的偶极子格网法(DLM)的气动力影响系数矩阵(AIC)进行修正,考虑了翼型、厚度及粘性等影响非定常气动力的因素,并将改进后的非定常气动力用于某超临界机翼的跨音速域的颤振计算,结果较好地预测到了跨音速“凹坑”现象。  相似文献   
512.
全机非对称外挂状态颤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非对称外挂状态飞机的颤振特性作了分析,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窜支自动跟踪及可视化处理,取得满意的结果,为非对称密集模态飞机结构的颤振分析和数据处理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513.
介绍了机翼/外挂系统颤振主动抑制实验的全过程,包括对于模型固有动特性的实验分析、颤振主动抑制系统的调试、以及风洞实验三个阶段。风洞实验在3m×3m低速风洞进行。实验目的是对基于三种不同原理设计的控制律进行验证,并对颤振主动抑制系统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律能有效地抑制颤振。经实验验证,控制律的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相符。实验系统工作可靠,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514.
T型尾翼是飞机广泛采用的尾翼形式,对T尾振动、颤振特性的研究和把握,是这类飞机设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了更好地处理T尾复杂结构多参数多特征值的问题,这里采用MSC/NASTRAN动力学多目标、多变量优化技术对T尾动力分析模型进行了修正分析,最后进行了颤振计算。计算结果与试验一致性良好。  相似文献   
515.
采用某型号机颤振风洞模型风洞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机翼外挂物重量、悬挂位置和不同的副翼操纵系统刚度对机翼颤振特性的影响。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16.
以p-k法为基础,在特征值选取过程中,采用了多点预测方法及优化选择方法进行模态跟踪,有效解决了模态之间的窜支问题。介绍了基于模态跟踪技术的防窜支颤振计算方法;编制了防窜支p-k法颤振计算程序;对某工程实例,分别使用该计算程序与MSC.Nastran软件进行计算,经结果对比分析,证明该方法能有效解决窜支问题。  相似文献   
517.
利用ANSYS建立导弹中典型薄壁钛合金零件加工系统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态分析得到零件加工系统的颤振特性,进而对其进行谐响应动力学分析,得到加工系统的动态响应特性。基于VC++自主开发切削颤振控制平台用以优化切削参数,实现了薄壁钛合金零件的切削颤振控制及高效精密加工。  相似文献   
518.
颤振飞行试验的边界预测方法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伟伟  钟华寿  肖华  叶正寅 《航空学报》2015,36(5):1367-1384
颤振飞行试验是新型机种定型必不可少的环节,其目的是要确定颤振边界。由于颤振飞行试验的风险大、耗费高并且周期长,研究者一直在追求安全、准确和高效的颤振边界预测方法。鉴于此,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传统的颤振边界预测方法及其改进和新的颤振边界预测方法两个层面展开,对常用的和近年发展的颤振边界预测方法较为全面而相对简洁的论述,着重介绍了各种颤振边界预测方法的基本原理、适用性及其推广和改进。针对各种方法的原理和特点,将其归纳为构造稳定性参数的方法和基于流固耦合分析模型的方法,并对两类方法进行了对比和总结。最后,对目前颤振边界预测存在的一些技术难点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19.
沈恩楠  郭同庆  吴江鹏  胡家亮  张桂江 《航空学报》2021,42(8):525773-525773
在流场-结构温度场同步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多物理场全时域耦合分析方法,将方法应用于沿轨道运动的高超声速全动翼面热气动弹性稳定性分析。采用基于有限体积模型的CFD同步计算方法求解高超声速流场和结构温度场,建立映射关系实现结构有限元模型气动载荷加载和温度场赋值。采用移动坐标系和动网格相结合的方式描述变速度飞行和翼面偏转过程。通过坐标系变换将翼面偏转过程和振动过程的网格变形量叠加,考虑翼面振动和偏转的耦合非定常效应。针对沿轨道运动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建立了同步计算方法与全时域耦合分析方法相结合的热气动弹性稳定性分析流程。研究发现,与同步计算方法相比,全时域耦合分析方法能够模拟结构振动对流场和结构温度场的影响,计算得到的监测点热流密度波动幅值占热流峰值的10%左右,而温度变化并不明显,相比于刚体模型,监测点温度只下降了0.3%左右。全时域耦合热气动弹性分析方法得到的颤振临界点在4-5号状态点之间,颤振形式为铰链扭转模态与一阶弯曲模态的耦合颤振,与"冻结"模态的热颤振方法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520.
转静干涉对转子叶片颤振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不同气动工况、不同几何模型下,采用自行开发程序对全环多排的高压压气机进行了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分析了进口导流叶片(IGV,以下简称导叶)对转子叶片颤振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气动弹性标准算例4的数值模拟验证了程序在颤振领域的有效性。针对导叶-转子模型和单转子模型,考察了近堵塞点、近设计点和近失速点3个工况下,节径变化对叶片颤振稳定性的影响,给出了气动弹性最不稳定状态对应的叶片振动形式。通过对比发现,导叶作用随工况而异,近堵塞点导叶使得转子1阶弯曲模态气动阻尼提高130.63%。研究表明:导叶引起的非定常压力波反射增强了转子叶片的非定常压力扰动幅值,使得弯曲振型的颤振稳定性增强。基于单转子模型的颤振分析给出了不准确的气动阻尼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