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7篇
航空   216篇
航天技术   8篇
综合类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正>从故障的现象出发,系统地分析了故障发生的原因和排故的经验教训,并提出了判断和预防这类故障的一般方法。飞机襟翼液压收放系统主要用于操纵襟翼收放和保持左右襟翼收放协调一致,以及实现襟翼在收起0°、起飞25°和着陆35°三个位置可靠的停住并  相似文献   
212.
格尼襟翼在冰风洞混合翼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志熔  赵克良  颜巍 《航空学报》2019,40(2):522387-522387
提出面向工程、面向适航的混合翼设计准则,基于此准则提出将格尼襟翼应用于民机机翼结冰风洞试验的单段混合翼设计中。设计准则中只对驻点位置和前缘吸力峰值提出保守性要求,易于工程实现,满足结冰适航要求。对于偏离设计点较大的状态,在单段混合翼后缘添加格尼襟翼并配合迎角调整,使得单段混合翼在此状态点处仍满足设计准则。这样使得单段混合翼也能应用于试验状态比较广的结冰风洞试验中。格尼襟翼的使用,降低了混合翼设计、试验费用,为民机结冰试航取证节约了时间。  相似文献   
213.
提出了典型复合材料襟翼结构设计方案,包括结构形式及铺层设计。在此基础上,采用MSC.PATRAN建立复合材料襟翼有限元模型,利用MSC.NASTRAN进行有限元分析,给出了主要构件的强度计算结果,证明该设计方案合理可行,并满足减重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14.
采用数值求解N-S方程的方法,用DES湍流模型求解襟翼高度对风力机专用翼型DU95-W-180气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一定高度的襟翼后,翼型的受力出现波动现象,而且波动幅度随着襟翼高度的增加而增大,进一步研究引起该现象的原因发现,添加襟翼的翼型其失速旋涡的脱落过程会引起翼型周围压力的周期性变化,进而导致翼型受力出现波动现象。  相似文献   
215.
加装格尼襟翼的自转旋翼气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钊  韩东  李建波  姬乐强  朱清华 《航空学报》2012,33(10):1791-1799
为了研究格尼襟翼对自转旋翼气动特性的影响,首先建立了翼型加装格尼襟翼的二维气动特性计算模型,分析了NACA0012翼型及该翼型加装1%、2%弦长高度格尼襟翼的气动特性,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表明了本计算模型的正确性。基于叶素理论建立了自转旋翼动力学模型,采用Pitt-Peters动态入流模型捕捉自转旋翼诱导速度沿桨盘的非均匀分布特性。最后进行了自转旋翼加装不同高度格尼襟翼的气动特性分析,结果表明:翼型加装1%弦长高度的格尼襟翼后,在20 m/s到35 m/s的来流速度下,自转旋翼的阻力平均减小可达26%;加装高度为2%弦长的格尼襟翼后,在20 m/s到35 m/s的来流速度下,自转旋翼的阻力平均减小达17%。自转旋翼的气动效率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16.
针对风力机叶片翼型WA251A在Re=3.0×106情况下,安装Gurney襟翼时气动力的变化展开风洞实验研究.对WA251A翼型在干净翼和安装Gurney襟翼情形下的气动力进行对比,重点讨论了Gurney襟翼安装高度、安装角度及安装位置等因素对翼型气动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同一安装位置安装高度的增加其增升效应越明显...  相似文献   
217.
考虑了襟翼偏转对桨叶剖面有效迎角及旋翼尾迹结构的影响,建立了电控旋翼自由尾迹入流模型,并结合电控旋翼带襟翼翼型气动力模型、桨叶挥舞运动模型、旋翼配平模型,建立了一种电控旋翼气动特性分析方法.利用该方法,对某样例电控旋翼悬停和前飞状态的气动特性进行了计算,并将电控旋翼与常规旋翼的气动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悬停时,配平所需的电控旋翼襟翼偏角幅值随拉力增加而增加;前飞时,电控旋翼后行桨叶剖面迎角比常规旋翼更大,更可能发生失速.  相似文献   
218.
通过对数字化柔性装配技术的深入分析,结合某型号襟翼试验件研制,设计、制造了飞机内外前襟的数字化柔性工装,并完成了该柔性工装的安装、调试。该柔性工装由7个立柱式三坐标定位单元,各定位单元均能独立运动,由定位单元联合驱动实现内外前襟试验件4个部件的柔性装配。由应用结果可知:利用该工装提高了装配质量和效率,验证了内外前襟数字化柔性工装技术可行性。该工装的成功应用为后续类似结构的工装制造提供了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219.
后缘襟翼对直升机旋翼翼型动态失速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洋  向锦武 《航空学报》2013,34(5):1028-1035
 针对带后缘襟翼的智能旋翼直升机典型襟翼参数对翼型动态失速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带后缘襟翼的桨叶动态失速模型,考虑了襟翼与桨叶之间的缝隙和襟翼在运动过程中相对桨叶的凸起,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研究了不同襟翼转轴位置和襟翼与桨叶的缝隙情况下的翼型动态失速特性,探讨了后缘襟翼激励幅值、时长和起始时刻对升力和俯仰力矩系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后缘襟翼能够较好地改善翼型动态失速时的气流环境,并减缓动态失速发生;襟翼激励最优幅值在25°附近,最优激励范围在方位角为240°~360°之间;襟翼转轴后移导致襟翼运动时产生的凸起会使襟翼控制效果减弱;襟翼与桨叶的缝隙会影响翼型动态失速特性,但是缝隙的长度(弦长的2%以内)对襟翼控制效果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220.
为了提高飞翼布局无人机的起降气动特性,引入了一种新颖的低速控制装置——腹襟翼。基于CFD技术研究了腹襟翼对飞翼布局无人机低速气动特性的影响,并对腹襟翼安装位置,偏角和实度参数进行了气动优化设计研究。经过优化设计的腹襟翼能够大幅提高无人机起飞离地迎角的升力系数和俯仰力矩系数,能够提高无人机的起降气动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