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40篇
航空   257篇
航天技术   56篇
综合类   34篇
航天   74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71.
试飞中,飞机残余变形测量结果分析主要是判别所测残余变形是否为危及飞行安全、有碍操纵等的有害变形。而飞机活动部件残余变形实测结果常常超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实际测量中,部件所处的状态与图纸要求的差异(存在偏度)。对此提出了偏度修正法和空间基准面修正法,并利用某型飞机全动平尾残余变形的实测数据,验证了这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并就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2.
整体叶盘的表面完整性对航空发动机的服役性能和寿命影响巨大,而抛磨技术是用于实现整体叶盘成性制造的一类关键技术。针对整体叶盘成性制造后不满足使用要求的问题,从材料特性、结构特征、加工要求3个层面分析了整体叶盘的抛磨特点;综述了手工抛磨、数控抛磨、磨粒流抛磨、磁力研磨、滚磨光整加工的发展历程、研究现状和抛磨效果,对比分析了各类抛磨技术的优势与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整体叶盘抛磨技术的发展趋势,即探索形性协同式、多工序组合式的抛磨工艺,实现抛磨工艺的智能决策化,并向绿色环保方向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73.
叶端定时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可用于整级叶盘健康监测的非接触式测量技术,为转子叶片振动的在线监测与故障诊断提供了可能。针对转子叶片常见的碰磨故障,分别建立了单叶片与整级叶盘动力学模型,分析了上述两种模型在碰磨故障下的叶尖动态响应;提出了受碰磨影响较为明显的振动指标;阐述了碰磨状态下传感器之间及叶片之间的叶端定时信号特征,通过增强稀疏分解算法对叶端定时欠采样信号进行了特征提取;提出了一套用于诊断碰磨故障的流程。通过自主搭建的碰磨试验台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4.
采用k-ωSST湍流模型对两级跨声速压气机全环非定常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进口导叶1片叶片异常偏开20°对压气机气动特性和下游转子叶片气流激励的影响.结果表明:进口导叶1片叶片异常偏开20°导致压气机气动特性线向左发生一定偏移,最大效率降低0.3%,堵塞流量降低0.1%;流场恶化使得下游转子叶片气动载荷急剧增大,分离流...  相似文献   
75.
航空发动机压气机转子叶尖径向间隙设计需保证间隙最小,且不发生碰磨。结合压气机转子叶尖径向间隙有限元仿真和测量结果,研究了压气机转子叶尖径向间隙的变化规律,确定了叶尖径向间隙最小、容易发生压气机转子叶尖径向整圈碰磨的典型过渡态历程,即当压气机出现近似“冷机匣、热转子”时快速上推到大状态(中间或最大状态),或发动机进口降温等典型过渡态过程;同时,确定了叶尖间隙最大的典型过渡态过程,即当压气机出现近似“热机匣、冷转子”时快速下拉到慢车状态,或发动机进口升温等典型过渡态过程。为避免发动机正常工作中发生压气机转子叶尖与涂层径向整圈碰磨,提出了适用于发动机仿真分析用的加、减速过渡态程序,可供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76.
提山了一种新的光流场计算方法:首先,在几何代数域内推导了光流约束方程的新形式;然后,在速度场平滑的基础上,通过求解关于初值问题的热传导方程求解光流场;最后,给出光流场的数值解和仿真结果。实验证明此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7.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针对伴随扰流板下偏铰链襟翼典型二维多段翼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扰流板下偏对小襟翼起飞构型多段翼气动升阻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研究范围内,1)固定扰流板偏度及缝道,增大襟翼偏度,可明显提升多段翼升力,并增加1.13VSR-1.25VSR升力范围内的阻力;2)固定襟翼位置,增加扰流板偏度,可产生机翼弯度增大与缝隙量减小两个效果;3)机翼弯度增大,可提升多段翼小迎角下的升力,但最大升力影响有限,弯度增加效应可明显降低1.13VSR~1.25VSR升力范围内的阻力;4)在0.3%c~1.3%c范围内,减小缝隙量,各迎角下升力均随之下降,但减小缝隙量也可明显降低1.13VSR~1.25VSR升力范围内的阻力;5)固定襟翼,随着扰流板下偏,升力在小迎角下有所提升,进失速段呈现下降现象,而阻力在1.13VSR~1.25VSR升力范围内可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8.
针对电液伺服阀在极端低温下温漂大的问题,以+40℃时电液伺服阀初始零偏为基准,采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某型射流管伺服阀不同温度的零偏试验数据,得到了极端低温下的伺服阀温漂与+40℃时初始零偏的数学关系。分析与试验结果表明:极端低温时射流管伺服阀的温漂与+40℃时的初始零偏存在非常显著的线性关系。温漂与电液伺服阀制造与装配工艺过程密切相关,与结构及其装配不对称有关。电液伺服阀结构上的微观不对称现象,在极端低温下显现出来,尤其是呈现出较大的温漂。降低温漂的主要措施是提高电液伺服阀结构与装配的对称性,降低初始零偏。  相似文献   
79.
针对某直升机接通自动区域导航功能后出现的航向摆动现象,采用故障树分析法定位故障原因,结合飞行数据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措施。地面仿真与飞行验证结果表明,适当调整航向导引信号中的增益系数,同时优化航向通道的控制关系可有效减缓航向角的往复修正,能够有效解决该型直升机自动区域导航模态下的航向摆动问题。  相似文献   
80.
现有针对非定常流场数值模拟的网格自适应方法,通常每隔一段时间步就进行一次网格调整,增加了计算复杂度和精度损失。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基于间断伽辽金(discontinuity Galerkin, DG)有限元法提出了结合BPNN(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和MMPDE(moving mesh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的非定常流场网格自适应方法。该方法首先采用DG有限元法对Navier-Stokes方程进行非定常计算,得到统计意义上的网格间断量;然后以初始网格和间断量训练BPNN回归模型,用于预测任意位置节点的间断量;接着使用MMPDE变分法移动网格节点,使其符合统计意义的间断量分布;最终通过Laplacian网格平滑法保证网格单元质量。圆柱绕流非定常流场算例的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在不改变网格拓扑结构和不增加节点数的情况下完成一次性网格自适应,显著提高了非定常流场数值计算的精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