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70篇 |
免费 | 732篇 |
国内免费 | 381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627篇 |
航天技术 | 525篇 |
综合类 | 373篇 |
航天 | 85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9篇 |
2023年 | 141篇 |
2022年 | 162篇 |
2021年 | 157篇 |
2020年 | 173篇 |
2019年 | 158篇 |
2018年 | 127篇 |
2017年 | 149篇 |
2016年 | 167篇 |
2015年 | 174篇 |
2014年 | 185篇 |
2013年 | 152篇 |
2012年 | 188篇 |
2011年 | 174篇 |
2010年 | 186篇 |
2009年 | 144篇 |
2008年 | 173篇 |
2007年 | 170篇 |
2006年 | 135篇 |
2005年 | 145篇 |
2004年 | 145篇 |
2003年 | 113篇 |
2002年 | 101篇 |
2001年 | 100篇 |
2000年 | 74篇 |
1999年 | 77篇 |
1998年 | 82篇 |
1997年 | 65篇 |
1996年 | 70篇 |
1995年 | 75篇 |
1994年 | 64篇 |
1993年 | 43篇 |
1992年 | 46篇 |
1991年 | 43篇 |
1990年 | 62篇 |
1989年 | 41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212.
基于等效模态应变/动能理论,提出了一种利用实际结构的测试数据识别结构中损伤位置的方法。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利用模型修正技术识别结构中损伤强度的方法。分别以一个单损伤平板结构和多损伤平板结构为例,通过仿真分析了以上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以上方法可以有效识别结构中的损伤位置和损伤强度。 相似文献
213.
为了简化基于平均值模型的喷油控制模型的计算,根据线性变参数(LPV)状态空间模型原理,在平均值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LPV状态空间喷油控制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工具对稳态工况和瞬态工况的喷油脉宽控制模型进行仿真,最后在发动机试验台架上进行试验验证.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①基于LPV状态空间模型的喷油控制模型能够满足瞬态工况和稳态工况控制的要求,计算的喷油脉宽精度略低于平均值模型,由于LPV状态空间模型计算简单,能够直接应用于控制算法的设计,因此在工程中容易实现.②与插值算法相比,基于LPV状态空间模型的控制策略使发动机的动力输出有所下降,主要是由于模型简化造成进气空气流量减小引起的. 相似文献
214.
临近空间飞行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为克服传统飞艇和太阳能飞机尺寸大、抗风能力差的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升浮一体飞行器概念方案,并对其总体参数设计方法进行研究。以能量平衡分析为核心,建立了太阳能电池系统、燃料电池系统、推进系统等子系统的数学模型,给出了适合于该飞行器的总体参数设计方法,并对总体设计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升浮一体飞行器相对于传统飞艇,体积下降了53%,长度下降了22%,起飞重量下降了4%。相对于固定翼太阳能飞机,翼展下降了52%,机翼面积减小了56%,起飞重量下降了3.5%。该类飞行器总体参数对飞行速度非常敏感,飞行速度从30 m/s提高至40 m/s时,起飞重量增加约1倍,艇体体积增大77%。提高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和螺旋桨效率可有效降低起飞重量,且升浮一体飞行器比传统飞艇对上述参数更敏感。 相似文献
215.
216.
217.
针对六旋翼城市物流无人机RA3在一个旋翼失效后继续巡航的性能参数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综合考虑了无人机的飞行特点,建立了飞行任务剖面各阶段模型,包括悬停、爬升、降落和巡航阶段,通过搭建测试平台和进行试验获得动力参数。模型算例表明:当无人机的一个旋翼失效后继续飞行,剩余工作旋翼的转速和功率均会增大;虽然各个旋翼的功率和能耗有所增加,但是同样的电池电量提供的续航里程与无故障正常巡航时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219.
通过对有关技术文件,试验报告的分析论证,研制出喷口位置指示器的校准装置,为解决发动机喷口位置的准确性提供了正确的参数。 相似文献
220.
通道参数对再生冷却通道流动换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RSM模型对冷却通道的流动与换热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冷却剂为气氢,考虑其物性随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所得结果表明:增加壁面粗糙度使冷却剂换热强化,但会增加流阻损失;在突扩突缩区域会出现旋涡,旋涡使局部流阻损失加大且使湍流加强,壁温在旋涡出现处降低;冷却通道内的流动发展不受入口湍流强度的影响;冷却剂离心力引发径向平面内的二次流动,二次流引起的冷却剂质量重新分布使传热在凹曲率段强化,凸曲率段恶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