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1篇
  免费   344篇
  国内免费   223篇
航空   1700篇
航天技术   254篇
综合类   334篇
航天   39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105篇
  2020年   102篇
  2019年   157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57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北京大学低速风洞新研制的大攻角强迫振动实验设备可迫使模型绕其体轴做单自由度俯仰、偏航、或滚转振动,由六分量应变天平感受气动反作用力和力矩,测量仪器按相关滤波原理将它们分解为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仪器具有很高的分辨度和精度,能测出组合形式的全部18个同相导数和18个正交导数。该设备具有很大的攻角范围和侧滑角范围,并具有足够大的振动频率和振幅范围,实验风速可从20米/秒至50米/秒。强迫振动风洞实验的全过程都在微机控制下自动、实时地完成。通过某教练机的强迫振动实验和不同方法的对比实验表明,该设备能较好地测量出组合形式的全部阻尼导数、交叉导数和交叉耦合导数。  相似文献   
962.
无磁链反馈直接转矩控制(DTC)因转矩响应速度快,为小电感磁悬浮反作用飞轮(MSRF)无刷直流电机(BLDCM)的转矩脉动抑制提供了可能,但其bang-bang控制器使电机转矩脉动较大。为解决此问题,对影响转矩脉动的换相和非导通相续流过程进行了数学建模,并得出电机转矩与绕组电流的关系,提出一种基于转矩预测的转矩控制方法,能够有效减小转矩脉动,并证明了所提策略的稳定性和鲁棒性。在采用滑模观测器(SMO)进行反电动势估计时,提出一种新的带有参数的光滑连续函数替换符号函数,有效地抑制了滑模观测器的抖振现象。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基于改进滑模观测器和转矩预测的改进转矩控制方法相对于传统直接转矩控制能够更好地抑制转矩脉动,而且转矩响应速度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963.
不确定时滞关联大系统的分散鲁棒可靠H∞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考虑了工程实际中经常遇到的参数不确定性和控制元件失效2类典型问题.针对一类离散时间不确定时滞关联大系统,通过比较各子系统正常工作时和失效时的性能准则,给出了其分散鲁棒可靠状态反馈控制器的一种设计方法.该方法能够保证对于给定范围内的任意参数摄动和控制通道失效,受控系统都是内部稳定且满足指定的性能指标.结果基于线性矩阵不等式,便于计算机求解和参数优化.另外,对大系统可靠性控制与鲁棒性控制间的联系进行了分析.所作数值例子和相应的仿真结果说明了这个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64.
针对某型无人机弹性大惯量电动舵系统的颤振影响因素,分析了传动刚度、间隙、惯量、阻尼对系统的影响。首先,通过对颤振现象产生的机理分析,定位了颤振产生的原因。其次,通过仿真模拟,分析了双惯量系统的颤振影响因素。最后,通过现场试验验证,认为通过合理增加舵机阻尼与修改控制算法,可以改善连接机构弹性振动、负载大惯量等因素带来的影响。在控制算法中采用输入整形器,有效地抑制了特定方波指令下的舵面颤振。通过试验验证,改进后的舵机抑制了弹性大惯量带来的颤振问题,消除了舵面的残留颤振。  相似文献   
965.
进气道低速特性试验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多种进气形式进气道的低速稳、动态气动特性,采用引射器引射的方式,在FL 8低速风洞开展了进气道试验技术研究,研制出了进气道试验专用引射系统、流量测量与控制装置、模型支撑连接装置及大迎角试验设备,通过机翼下、腹部和翼根三种进气形式的进气道模型风洞试验对新研制的进气道试验设备和相关试验技术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在零速度和大迎角、大侧滑(α=60°,β=20°)低速来流下,利用多喷嘴引射器引射可以很好地实现各种进气道模型内流场的模拟,保证进气道工作线与发动机工作线相交。  相似文献   
966.
民机低速风洞测力试验技术是中国航空工业空气动力研究院低速所新研制的一项试验技术,为了达到国际先进测量水平,该项技术先后成功研制了专用的应变天平,改进了模型支撑和稳风速控制系统,用CRJ民机模型进行了风洞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FL 8风洞的测量精度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967.
双凸极永磁电机气隙对电机静态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双凸极永磁电机的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在12/8极双凸极永磁电机模型的基础上.采用二维磁场有限元分析法.在取电机气隙不同值的情况下.时电机内电磁场进行了仿真计算,并时计算结果作了分析处理,得出气隙大小影响电机静态特性的关系;时同一台原理样机,在取气隙不同值时时其输出特性进行了实验测试。根据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当确定电机气隙的大小时,须根据负载的特性要求,选择一个合适的值。  相似文献   
968.
通过自组装的方法制备了面心立方结构的S iO2欧泊,并利用其为模板,分别采用“体积模板”与“表面模板”两条途径,合成了两类不同结构的三维有序大孔碳材料,分析了填充次数对产物形貌结构的影响。通过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氮气等温吸附-脱附分析对所合成的三维有序大孔碳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两种结构的碳材料都保持了欧泊的三维有序性,并且具有高的比表面积与孔容。这类材料在催化、分离、吸附以及电极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69.
在702所02风洞中完成的流花11-1海上采油平台锚泊状态和拖航状态的海面上大气边界层模拟和海面表层50米内海流模拟的风洞试验,得到了上述三种状态模拟流场的数据。每种状态的模拟流场均有左、中、右、前、后五个风速和湍流度分布剖面。从相应每五个剖面的数据一致性来看,模拟流场的均匀性是好的。风速剖面与要求值之间的偏差一般不超过10%,绝大部分在6%左右并符合指数律分布。湍流度剖面也基本达到了期望的数值范围和分布规律。因此试验数据是可信的,风洞模拟是成功的。可以进一步用上述模拟流场分别进行流花11-1海上采油平台水上结构部分和水下结构部分的气动力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970.
对细长翼摇滚的一组典型的滚转角随时间变化的实验数据进行参数辨识,并用改进的单自由度数学模型,计算其非线性滚转阻尼特性后表明,当机翼摇滚由小振幅逐渐发展为大振幅的平衡状态时,其阻尼导数始于某一正值,且随振幅的增加而减小,最后便趋于零。而非线性阻尼力矩的变化幅值,则是正比于角振幅的变化率,其峰值便出现在振幅变化最陡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