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3篇 |
免费 | 171篇 |
国内免费 | 60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483篇 |
航天技术 | 134篇 |
综合类 | 52篇 |
航天 | 1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0篇 |
2022年 | 38篇 |
2021年 | 41篇 |
2020年 | 23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35篇 |
2015年 | 38篇 |
2014年 | 43篇 |
2013年 | 31篇 |
2012年 | 53篇 |
2011年 | 36篇 |
2010年 | 25篇 |
2009年 | 29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28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10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132.
地磁场信息量越大的区域,导航性能越好。借用数理统计和信息论中的概念,设定了多个评价地磁场信息特点的指标,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排除了相关指标,得到综合指标值,客观、定量地分析了适配区的导航性能,从而选择最佳导航适配区。仿真表明,本文方法是一种选择地磁导航工作区的有效方法,选择的适配区导航误差小。 相似文献
133.
为了改善高超声速飞行器前体压缩面边界层速度型的饱满程度,降低进气道壁面流动分离的潜在风险,提出了基于阵列微型叶片式涡流发生器的前体压缩面低能流掺混方法。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涡流发生器在来流马赫数7状态下的流动特性,揭示了主要流动控制机理,并分析了安装角对掺混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微型叶片式涡流发生器可对近壁气流产生一定扰动,形成局部大侧滑角、低压区域,掺混的主要机理在于叶片两侧分别形成扫掠激波、膨胀波,诱导近壁流体向叶片方向偏转,形成局部横向迁移,进而与主流产生掺混效应;负安装角的涡流发生器的扰动能力最强,但总压损失也最大;正安装角时涡流发生器的扰动能力随安装角的增大而增大;相比于无控制状态,所有叶片式涡流发生器均可降低边界层形状因子,安装角15°时的边界层形状因子最小,边界层速度型最为饱满,说明该状态下壁面流动具有较优的抗逆压分离能力。 相似文献
134.
基于T96模型,定义了极尖区的位形以及相关的描述参量(例如赤道向边界磁纬的最小值,纬向宽度,子午向和晨昏向的张角,倾斜度,扁平度,中心磁地方时等),讨论了太阳风动压(P_d)、行星际磁场(IMF)及磁暴强度对极尖区位形的影响.太阳风动压和磁暴强度越大,则极尖区的赤道向边界磁纬越小,纬向宽度越大,子午向和晨昏向的张角越大,倾斜度越大,扁平度越小;南向IMF B_z越强,则极尖区的赤道向边界磁纬越小,纬向宽度越小,子午向的张角越小,晨昏向的张角越大,倾斜度越大,扁平度越大;北向IMF B_z与南向IMF B_z的情况刚好相反;极尖区的中心磁地方时受IMF B_y控制,IMF B_y为正时,极尖区向昏侧移动,而IMF B_y为负时,极尖区则向晨侧移动,并且极尖区的中心磁地方时与IMF B_y之间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将所得结果与前人的观测结果进行了简单比较,发现利用T96模型确定的极尖区位形与观测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35.
提出了一种端壁组合射流技术以控制进口马赫数0.67的高速扩压叶栅端区流动。通过前缘射流旋涡可以增强端壁附面层与主流间的流体交换,阻碍横向二次流动,减小角区低能流体堆积;而采用角区射流注入能量能够进一步减弱吸力面侧流动分离。以上组合控制方法可较单独采用前缘或角区射流更有效减小栅内损失,提高其气动性能。当角区射流位于近吸力面侧的分离起始位置附近时,其改善栅内流动的效果最佳;远离吸力面的端壁射流则可抑制端区低能流体横向迁移及其与分离区流体间的相互作用,但其减小损失的效果弱于近吸力面侧的射流。随着射流总压比的增加,组合射流减小损失的效果先增加后减小;过大的总压比会加剧射流与来流间的掺混损失,使得叶栅气动性能恶化。当射流总压比为1.2时,损失减小最大可达12.6%,而射流流量仅相当于叶栅进口流量的0.64%。 相似文献
136.
137.
138.
中国飞机结构腐蚀分区和当量环境谱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为了使飞机的日历定寿从定性走向定量,关键技术是解决自然环境与试验环境间的当量关系。以金属腐蚀电流为度量标准,提出等腐蚀量当量准则,给出编制当量环境谱的方法及ESXU系统软件,在腐蚀电流Ic的测量及在中国环境数据收集的基础上,对中国153站点的金属腐蚀量进行计算,按腐蚀量的大小,将我国划分成不同的腐蚀级及腐蚀区域,并给出一般情况的当量环境谱,对飞机的方案论证,结构腐蚀的控制,日历寿命的确定,维护规程的制定,维护费用的估计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9.
为探讨内级旋流器旋流数对三级旋流流场结构的影响,采用2D-PIV流场测试技术,对三级旋流燃烧室简化模型开展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内级旋流器旋流强弱并不是回流区形成的主要决定因素;随着内级旋流器旋流数的增加,回流区轴向长度逐渐变短,最大回流量逐渐增大,而对涡心位置、回流区径向宽度影响较小;回流区形状同时受内级旋流器旋流数及外级旋流器旋流数的影响,当内级旋流器旋流数相对外级旋流器旋流数足够小时,较易出现尾迹区。 相似文献
140.
一种以后掠75.7°薄三角翼为主要特征的典型航空航天飞行器模型,在激波管风洞马赫数为11.9和15.4两种条件下,攻角范围20°~50°,用模型自由飞方法测量了它们的轴向力系数、法向力系数和俯仰力矩特性。相应的实验雷诺数分别为3.19×10~4和1.64×10~4,这两种流动条件均属于稀薄气流的滑流区。 实验结果表明在M_∞=11.9和15.4两种条件下,两种剖面外形模型的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均随攻角加大而递增,其变化规律有很好的一致性,且对马赫数并不敏感;但从体轴系来看,不仅两种模型的轴向力系数不同,而且因粘性干扰的缘故,同一模型A在M_∞=15.4时比M_∞=11.9时有相对较大的轴向力系数,但两者随攻角变化的规律一致,且当α>45°时接近牛顿值。此外,实验表明两种模型的压心系数随攻角均没有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