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09篇 |
免费 | 156篇 |
国内免费 | 119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572篇 |
航天技术 | 372篇 |
综合类 | 57篇 |
航天 | 108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66篇 |
2022年 | 66篇 |
2021年 | 68篇 |
2020年 | 62篇 |
2019年 | 68篇 |
2018年 | 44篇 |
2017年 | 59篇 |
2016年 | 57篇 |
2015年 | 55篇 |
2014年 | 59篇 |
2013年 | 76篇 |
2012年 | 95篇 |
2011年 | 99篇 |
2010年 | 65篇 |
2009年 | 87篇 |
2008年 | 85篇 |
2007年 | 100篇 |
2006年 | 86篇 |
2005年 | 67篇 |
2004年 | 69篇 |
2003年 | 62篇 |
2002年 | 44篇 |
2001年 | 61篇 |
2000年 | 43篇 |
1999年 | 36篇 |
1998年 | 52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32篇 |
1995年 | 38篇 |
1994年 | 40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31篇 |
1990年 | 23篇 |
1989年 | 42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22.
据Nasaspaceflight网站2012年11月3日消息,格林尼治时间当日21点4分,在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发射场,质子-M火箭(Proton-M)成功发射俄罗斯射线一5B(Luch-5B)中继卫星和亚马尔-300K(Yamal-300K)通信卫星,送其进入预定轨道。 相似文献
23.
星上数字波束形成系统及硬件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波束形成系统是一种可实现天线自适应调零的窄带数字系统。本文构筑了星上数字波束形成系统的模型,并对模型中各个模块的功能进行了介绍。文中对数字波束形成系统的误差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介绍了数字波束形成系统硬件实现以及外场测试系统方面的内容。最后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4.
针对中继卫星在轨自动跟踪精度测试基准值建立和有效数据获取的难题,根据在天线电轴跟踪零点附近角误差电压灵敏度正比于波束指向角误差灵敏度的特性,提出了采用角误差电压灵敏度作为基准值,天线稳定跟踪目标时的方位角误差电压和俯仰角误差电压作为测试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得出在轨自动跟踪误差,然后与差波束零点(天线电轴)与和波束接收信号最大值轴之差相加,得出在轨自动跟踪精度的测试方法。并制定测试方案和测试流程,在轨进行了实施。与地面测试结果进行比较,数据相近,验证了测试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采用该方法测试难度小,便于实施,测试结果不受天线安装误差、卫星姿态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解决了中继卫星在轨自动跟踪精度测试的难题。 相似文献
25.
位于地月L2点周期轨道的中继星将首次为"嫦娥4号"月球背面着陆探测任务提供通信中继服务。中继星转移轨道设计是中继任务实施的关键环节。针对中继星转移轨道存在转移时间、近月点高度和halo轨道振幅等约束条件,系统研究了基于月球近旁的地月L2点转移轨道设计方法。首先基于限制性三体模型,分析了halo轨道族与着陆点可见性关系;然后将月球近旁转移轨道分为地月直接转移段和地月动平衡点附近周期轨道拟流形入轨转移段,采用带有状态约束的微分修正算法对这两段轨道进行拼接,得到了从地球附近至目标轨道族的月球近旁转移轨道;最后,针对南族halo轨道分析了halo轨道振幅和月球飞越高度对转移轨道设计的影响,以及转移轨道的入轨相位分布。仿真结果表明:月球近旁转移轨道设计方案具备工程上的可行性与优越性。该方案可以为实际工程任务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6.
27.
28.
29.
超宽带天线技术是实现射频孔径综合的关键技术之一,适用于解决大型电子信息系统中采用多个天线带来的布局困难、互相干扰等问题。本文设计了一款具有端射特性的小型化超宽带H面脊喇叭天线。天线通过加载指数型脊结构,降低了矩形波导的截止频率,从而大幅展宽了天线工作带宽。同时,通过在喇叭口加载单曲面形介质透镜,改善了辐射口面上相位不均匀的问题,进而显著提高了天线的端射增益。该天线结构紧凑,其尺寸仅为0.57λL×0.45λL×0.11λL,可覆盖0.8 GHz~18 GHz的超宽频带,且交叉极化优于30 dB。该天线剖面低、结构稳定、易于加工,可直接安装于金属结构上,易于与载体集成。通过与同类型端射天线相比可知,该天线在小型化和电性能两方面都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30.
高超音速气动热仿真技术是提高天线热防护能力的重要支撑之一,为了进一步缩短研制周期和节约成本,本文提出了一种以冷壁热流和壁面恢复焓为输入条件,以MATLAB和CFD联合迭代快速求解高速气流中天线温度场的工程化算法。在利用气动热试验证明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的高一致性后,以该仿真方法对一个高速气动加热时长为500 s的天线实施了防隔热优化设计,根据仿真评估出的导致核心器件温升的主、次要因素,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最终目标印制板由过往的320℃下降到了142℃,热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