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34篇
航空   286篇
航天技术   26篇
综合类   62篇
航天   2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为使国内具备鱼雷有动力风洞试验能力 ,通过设备研制和对转桨推进型鱼雷性能研究试验表明 :一是动力对姿态导数影响达 40 % ,效率导数一般下降 1 0 %~ 1 5 % ,设计单位应重视上述特性对鱼雷航行与机动特性的影响 ;二是对转桨对雷体稳定性作用值得高度重视 ,传统认为对转桨是鱼雷辅助稳定装置的设计思想应有所调整 ,尤其对机动性要求高的鱼雷。  相似文献   
3.
李冬兰 《飞行试验》1995,11(4):25-29
涡浆五E发动机在进行适航取证试飞时,进行了发动机燃烧室高空熄火后重新点火的性能试验,出现空中起动不成功,飞机两次单发着陆的情况,本文对试验的现状及数据进行了分析,找出了空中起动失败的原因,并提出了建议和改进措施,供发动机设计单位及今后装机使用参考。  相似文献   
4.
林海 《飞行力学》1994,12(4):51-59
涡轮螺桨发动机的无因次性能参数是三个变量的函数,在详细地讨论了涡轮螺桨发动机性能方程中的第三个变量之后,本文叙述了涡轮螺桨飞机的性能试飞换算方法,包括无因次图解法及微分修正量法,最后,简要地讨论了上述两种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6.
为掌握共轴对转螺旋桨的桨间气动干扰规律,降低桨间气动干扰强度,提升共轴对转螺旋桨的气动性能,基于非定常雷诺平均Navier-Stocks方程耦合湍流模型的计算方法,并使用了滑移网格技术,研究了4种不同桨间距的6×6构型对转螺旋桨的桨间气动干扰对其气动性能的影响,桨间距选择了4种不同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4种不同的轴向桨间距中,当桨间距为0.25倍螺旋桨直径时,共轴对转螺旋桨的平均推进效率最高,并且气动干扰导致的效率脉动幅度较小;随着桨间距的增大,前、后排桨受到的气动干扰强度都会减小,相比于后桨,前桨因气动干扰造成的脉动对桨间距更加敏感。可见共轴对转螺旋桨的桨间距会对螺旋桨的气动干扰,及气动性能产生较为明显的影响,在设计共轴对转螺旋桨时选择合适的桨间距,有利于提高螺旋桨气动性能。  相似文献   
7.
悬停状态下,设计参数和摆线桨间距离对摆线桨的气动特性有较大影响。首先通过算例验证滑移网格计算方法应用于摆线桨悬停状态下气动力计算的准确性,然后研究摆线桨在不同半径、弦长和桨叶数时的气动参数特性,最后计算分析不同距离时,摆线桨间的气动干扰特性。结果表明:随着半径增大,桨叶气动力和单位面积上载荷均增大;弦长越大,气动力越大,桨叶单位面积上载荷反而越小;4叶片摆线桨产生的气动力比3叶片和6叶片大,而3叶片的桨叶载荷最大;合力偏转角分别随转速和实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摆线桨间距离的增加,气动力损失系数和合力偏转角均减小。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升阻比特性,现代高超声速飞行器常采用尖前缘结构,这对热防护系统提出了很大挑战。尖前缘结构由于表面曲率较大,常规的点测量和面测量试验技术均难以对驻点热流进行准确测量。针对尖前缘驻点热流测量难题,制作了专用的整体式薄膜电阻温度计,建立了驻点热流参数辨识方法,并以不同前缘半径(R=1.0、2.0和5.0 mm)的斜劈模型为研究对象,在FD-20高超声速脉冲风洞中开展了试验验证,来流马赫数分别为4、5、6和8,试验结果表明:整体式传感器稳定性好、灵敏度高、耐冲刷性强,其参数辨识方法精度高,试验获得的前缘驻点热流与理论值误差小于15%。  相似文献   
9.
李乾  董超  齐中阳  王延奎 《航空学报》2019,40(4):122448-122448
针对尖侧缘机身布局在大迎角下存在的正俯仰力矩(抬头力矩)问题,通过风洞试验,首先研究了俯仰力矩的迎角分区特性及流动演化规律:线性增长区(迎角为0°~15°),俯仰力矩线性增加,全机从附着流到形成进气道前缘涡和机翼涡;非线性增长区(迎角为17.5°~32.5°),俯仰力矩非线性增加,机头涡出现,机头涡和进气道前缘涡逐渐增强,机翼涡增强后破裂;衰减区(迎角为35°~65°),俯仰力矩逐渐减小,机头涡增强后破裂,进气道前缘涡破裂发展,机翼涡完全破裂。其次,发现了机身前体是产生正俯仰力矩的主要来源,机头涡是导致大迎角下正俯仰力矩的主控流动。当迎角为40°时,前体各截面正俯仰力矩在进气道前缘处达到最大,主要是由于该处机头涡诱导产生了较强的法向力。最后,提出了大迎角机身扰流板控制技术,产生了较好的控制效果。当迎角为40°时,扰流板可使正俯仰力矩减少62%,其原因是扰流板降低了机头涡涡量及其诱导产生的法向力,减少了机身前体对正俯仰力矩的贡献。该控制技术的缺点是扰流板会带来一些升力损失和附加阻力。基于尖侧缘机身参考宽度的雷诺数为2.59×105。  相似文献   
10.
对摆线桨三维全尺寸模型进行了非定常数值模拟。验证了两种嵌套网格方法的可靠性与适用性,针对二维/三维情况下摆线桨非定常涡流动特性及诱导分离特性开展了数值分析,重点研究了展向气动力随方位角的分布与全局流场的诱导速度分布,并分析了尾迹捕捉精度与涡量耗散特征。结果表明:受摆线桨切向速度、展向诱导速度等三维效应影响,两种计算结果的瞬态气动力极值差值达到44%。三维动态失速涡的产生、脱落与再附明显弱于二维翼型情况,这对于摆线桨非定常气动特性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