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3篇 |
免费 | 118篇 |
国内免费 | 37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78篇 |
航天技术 | 2篇 |
综合类 | 68篇 |
航天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38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7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36篇 |
2011年 | 46篇 |
2010年 | 13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针对能耗等资源受限环境对密码算法的需求,基于Sponge迭代结构,采用基于新加密结构(命名为MS结构)的CLEFIA-128*(轻量级分组密码国际标准的修订算法)作为压缩函数,设计了一个轻量级Hash函数CHF。效率测试和分析表明CHF算法的软件效率高于常见轻量级Hash函数,并兼顾了硬件效率,既能满足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等资源极端受限环境对硬件的使用需求,也可以满足其他一些诸如嵌入式系统和单片机等环境对软件实现的需求,适用范围更广。依赖性测试和安全分析表明,该算法能够满足轻量级Hash函数的安全需求,也从侧面论证了MS结构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2.
泄漏量是微缝隙密封的重要性能参数之一.燃油柱塞泵运行时配流机构密封面为楔形而非完全平行,为准确计算泄漏量继而分析燃油泵的容积效率,获得合适的密封缝隙高度,提出一种楔形密封缝隙的泄漏模型,推导了基于平行与楔形密封面间隙流动的配流机构泄漏量公式.该模型考虑了定密封件的结构尺寸和动密封件倾侧角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膜厚对配流机构泄漏流量的影响较大,楔形与平行密封泄漏量随膜厚增加差异增大,供油压力高时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3.
为从理论上分析研究回流燃烧室弯曲段冲击扰流柱+逆向对流+气膜冷却结构的传热特性,设计了多种不同几何尺寸的计算模型,运用Fluent软件从流动与换热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得出了如下结论:(1)扰流柱的存在强化了冷却空气在冲击腔中的扰动,使得冷却空气与冷侧壁面的换热得到大大地加强,提高了复合冷却结构的冷却效率;(2)在本文研究的几何尺度下,附着于弯曲段热侧壁面的气膜层有效长度最大弧度不超过10°;(3)吹风比对复合冷却效率有很大的影响,在冷却壁面冷却效率随吹风比的增加而增加,但当吹风比M>1.5时,吹风比对冷却效率的影响已不明显;(4)扰流柱的排列形式对冷却效果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4.
应用超声疲劳试验机对铸铝合金2-AS5U3G-Y35在扭转和拉压循环载荷下进行了超高周疲劳性能测试.介绍了超声扭转疲劳试验装置的设计.应用35 Hz常规疲劳试验机和20 kHz的超声疲劳试验机完成应力比R=-1的拉压、扭转疲劳试验,进而研究不同载荷条件、加载频率对铸铝合金超高周疲劳性能的影响.S-N曲线显示,铝合金在105~1010疲劳周次间仍发生疲劳断裂,不存在疲劳极限.断口分析表明,在超高周循环拉压载荷下,疲劳裂纹常萌生于试样次表面材料内部缩孔.与循环拉压载荷下的疲劳断裂机理不同,在循环扭转载荷下疲劳裂纹主要萌生于试样表面,疲劳断裂面为一种典型的沿试样轴向45°的螺旋面,即沿最大主应力平面断裂.扭转疲劳断面清晰的剪切条带表明扭转疲劳断裂实质上是剪切断裂. 相似文献
105.
屠泽灿毛军逵苏云亮郭文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6,48(3):326-333
基于实际加工成型的双层涡轮导向器叶片内部特征,模化出操场形和椭圆形截面冷却结构。针对其内部应用的冲击/气膜复合冷却形式,实验研究了冲击靶面的换热特性,重点分析了通道截面形状不同时,进口Re数、气膜出流以及冲击孔和气膜孔的相对位置对冲击靶面换热特性的影响。研究中发现通道内部局部Nu数呈中心对称的波浪形分布,并且气膜孔壁面上游的换热效果整体低于下游,只有在靠近气膜孔中心局部区域的换热系数较高。随着进气Re数增加,换热效果逐步增强
。实验数据表明,截面形状不同的冷却通道的换热特性规律不同。对于操场跑道形冷却通道,冲击孔和气膜孔顺排时冷却效果较好;而椭圆形冷却通道中,冲击孔和气膜孔错排时冷却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6.
结合流线追踪技术和密切面混合函数提出了一种前缘水平投影可控的乘波体设计方法,并完成了前缘水平投影为超椭圆的乘波体(Waverider-F)和超椭圆前缘转超椭圆后缘的乘波体(Waverider-FT)设计。二者具有较高的容积效率,前缘对应的轴向投影近似为余弦曲线。通过数值仿真验证了设计方法的有效性,设计点时Waverider-F的乘波特性良好且保持了基准流场的特点,Waverider-FT前部完全乘波,后部两侧诱导激波使流场变形且形成高压区,接力点时二者的乘波特性也较好。另外,二者具有较高的升阻比和预压缩效率,设计点时无粘升阻比分别为3.46和2.88。与Waverider-F相比,Waverider-FT的升力、阻力和出口增压比都明显增加,而升阻比、俯仰力矩和出口总压恢复系数降低。有粘条件下,设计点的升阻比由2.91降为2.41,对应的出口总压恢复系数降低了5.8%。 相似文献
107.
控制问题中航空发动机飞行包线区域最优划分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结合最优化理论和线性系统理论,对控制问题中航空发动机飞行包线区域划分方法展开了研究。分析了发动机线性状态空间模型与进气道出口气流总温总压参数有关特性。在此基础上定义了飞行包线内任意两飞行点间的广义距离,提出将飞行包线区域划分与标称点设计问题转化为一个基于该广义距离的最大覆盖优化问题,即选择尽量少的标称点实现对飞行包线区域的覆盖。以涡扇发动机及其进气道为例,采用文中方法对其包线区域进行了划分计算,并对标称点与其覆盖区域内最远点处发动机线性化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区域划分和标称点选择的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8.
《燃气涡轮试验与研究》2016,(6):16-20
针对单级跨声速风扇高切线速度、低压比的特点,采用先进的气动布局及特性分析方法,高切线速度低压比转子设计、低损失可调导叶设计、大攻角范围低损失静子设计技术,以及叶顶激波系控制技术等,完成了该单级风扇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机械运转、总性能试验及导叶优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单级风扇在满足发动机尺寸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各转速流量、效率、压比及稳定裕度均满足设计指标要求,其中效率和稳定裕度远远超过设计指标。 相似文献
109.
横向射流是降低航空发动机尾喷流在3~5μm波段上红外辐射特征的一种高效低阻的途径。本文以收敛喷管为对象,在喷口下游布置了一对上下对称的扁平横向射流孔,数值模拟研究了两股同频横向射流之间相位差(0°,90°和180°)对下游掺混与红外抑制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脉动横向射流诱导产生的流向涡强化了掺混,不同横向射流之间的相位差会使涡对出现的时间与空间复杂交错,可以充分卷吸气流,加强尾喷流与外界大气的掺混。而相位差的优化设计可以进一步提高涡对之间的掺混增益,增强红外抑制效果的作用。与Δφ=0无相位差状态相比,随着相位差增大,红外抑制效果逐渐增强。相位差为π时,掺混效果最好,高温区长度降低约14%,红外积分辐射特征最大降幅约13%,光谱辐射降幅最大可达21%,有效增强了对尾喷流的红外抑制。 相似文献
110.
降低表面温度和发射率抑制排气系统红外辐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为了降低涡扇发动机轴对称排气系统的红外辐射特征,研究了降低排气系统腔体表面温度和发射率抑制红外辐射的规律。首先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对中心锥进行冷却和涂覆低发射率涂层的红外抑制效果;然后用实验数据对本文使用的红外辐射特征计算方法和程序进行了验证;最后通过数值计算研究了典型尺寸的涡扇发动机排气系统降温和发射率分布对红外辐射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降低中心锥等部件的温度和发射率可明显降低排气系统在α〈15°范围内的红外辐射强度;若中心锥的温度降低100K,中心锥、涡轮和径向稳定器等部件的表面发射率降至0.2,则排气系统尾向的红外辐射强度可降低40%以上,探测距离缩短20%左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