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4篇
  免费   381篇
  国内免费   361篇
航空   1120篇
航天技术   509篇
综合类   353篇
航天   64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10篇
  2013年   122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39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98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73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751.
A systematic methodology including a computational pilot model and a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 is presented to identify the boundary of the flight performance margin for quantifying the human factors. The pilot model is proposed to correlate a set of quantitative human factors which represent the attribut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a group of pilots. Thre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components which are influenced by human factors are modeled: information perception, decision making, and action execution. By treating the human factors as stochastic variables that follow appropriate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s, the effects of human factors on flight performance can be investigated through Monte Carlo(MC) simulation.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algorithm is selected to find and rank the influential human factors. Subsequently, human factors are quantified through identifying the boundary of the flight performance margin by the k-nearest neighbor(k-NN) classifier. Simulation-based analysis shows that flight performance can be dramatically improved with the quantitative human factors.  相似文献   
752.
要解决先进飞行器的气动/运动非线性耦合问题,就需要建立气动/飞行力学一体化的虚拟飞行试验平台,用于获取飞行器机动飞行过程中的非定常气动力特性,弄清气动/运动非线性耦合机理。2.4m×2.4m 跨声速风洞(以下简称2.4m风洞)虚拟飞行试验天平研制技术是虚拟飞行试验机理性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试验模型为两段的细长结构,天平设计空间受到限制,并且载荷极不匹配。风洞试验研究要求天平不仅要实现分段模型气动力的测量,还要实现两段模型的同步小摩擦滚转运动,传统天平无法满足试验要求。新设计的天平采用一种带有轴承和心轴的环式“双天平”新结构,较好解决了载荷匹配问题以及测量与运动之间的矛盾。天平设计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进行应变和应力分析与优化,并设计了耦合式电桥。天平静校和风洞试验数据表明,该天平满足风洞虚拟飞行试验机理性研究的要求。  相似文献   
753.
J210-8绝热层的研制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某型号固体火箭发动机的防热要求,采用芳纶纤维、卤锑阻燃体系研制了新三元乙丙橡胶绝热层,配方中加入不饱和羧酸金属盐和某烷基酚醛树脂,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提高了3MPa和200%。同时采用纳米陶瓷粉体提高了碳层的致密性,线烧蚀率由原来的0.12~0.14mm/s,降为0.086~0.12mm/s,最终研制的J210-8绝热层已成功应用于30s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燃烧室防热中。  相似文献   
754.
SiO2气凝胶制备及疏水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六甲基二硅氮烷(HMDZ)和六甲基二硅氧烷(HMDSO)为表面改性剂,对正硅酸乙酯(TEOS)经溶胶-凝胶过程制备的凝胶进行表面改性,大幅度简化了洗涤过程,常压干燥制备了疏水SiO2气凝胶,并研究了表面改性剂对SiO2气凝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疏水SiO2气凝胶有良好的疏水性能,吸附水量低于3%,与水的接触角大于130°;疏水SiO2气凝胶的密度、比表面积和孔隙率分别为150~225 kg/m3、750~900 m2/g和88%~93%,其颗粒尺寸为1~100 nm.  相似文献   
755.
研究了变质剂RE及Al5TiB对Mg-8Zn-4Al-0.3Mn(ZA84)镁合金阻尼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RE的加入降低了合金在低温(〈80℃)时的阻尼性能,但明显提高了合金在高温(≥80℃)时的阻尼性能;而Al5TiB的加入则同时提高了合金室温及高温阻尼性能。经Al5TiB变质的合金在室温时即表现出了Q^-1=0.01的高阻尼。由于高温下合金中相的软化及界面的粘性滑动,ZA84镁合金在高温时存在一个温度内耗峰,加入RE后推迟了合金中温度内耗峰的出现温度。分析认为,加入RE及Al5TiB后合金的阻尼机制主要是位错机制和界面机制。可动位错密度越高,晶粒越细,晶界和相界面越多,阻尼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756.
采用外径161mm、壁厚1.5mm的不锈钢激光焊管进行了补偿器接头的内高压成形实验研究,对成形后零件进行了测量,分析了内凹缺陷产生的原因,重点研究了轴向进给量对成形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轴向进给量小,圆角成形困难,成形区壁厚减薄量大;轴向进给量大,有利于成形圆角,成形区壁厚减薄量小,但轴向进给量过大,容易形成内凹现象。当轴向进给量在21.5—22.8mm间,能够获得外形尺寸与最小壁厚均满足设计要求的零件。  相似文献   
757.
针对基于散乱数据的飞机外形曲面重构问题,在拟合曲面节点矢量的确定方法和数据点在曲面上投影点的计算方法两个方面对已有的曲面拟合算法进行了改进,提高了曲面拟合的精度和效率,并给出了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758.
全阶滑模变结构解耦控制器在液压转台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轴液压仿真转台具有框架间速度耦合、力矩耦合、受复杂摩擦力矩干扰及液压系统参数摄动的特点。提出将耦合项等效为外干扰,使用具有积分补偿的动态全阶滑模变结构控制器,使系统三框架始终在各自滑模上运动,实现了解耦和对外干扰及参数摄动的不变性。仿真和试验表明该方法的解耦和抗干扰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759.
一种基于酚醛骨架的耐高温RTM树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双马来酰亚胺树脂改性烯丙基化线型酚醛树脂 (BMAN)制备了可用于RTM成型的耐高温树脂。该树脂在 1 0 0℃下 8h内的粘度小于 1 5 0mPa·s ,适用于RTM成型工艺和模压工艺。且该树脂具有良好的耐高温性能 ,DMA分析表明树脂浇铸体模量曲线拐点温度Tonset在 390℃以上 ,玻璃化温度大于4 0 0℃。石英纤维 /BMAN树脂复合材料也拥有较好的耐高温性能 ,可以在 35 0℃下使用  相似文献   
760.
针对碳/环氧复合材料进行了钻孔技术、尤其是高速钻孔技术的研究,紧密结合工程应用的现状,对钻削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进给量是影响钻削力的主导因素,进给量越大,钻削力越大;进给量越小,钻削力越小。转速、钻尖直径及材料厚度对钻削力也有一定影响,但控制进给量是控制钻削力的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