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55篇
  免费   673篇
  国内免费   596篇
航空   11756篇
航天技术   5684篇
综合类   654篇
航天   3630篇
  2021年   287篇
  2019年   219篇
  2018年   315篇
  2017年   214篇
  2016年   260篇
  2015年   218篇
  2014年   592篇
  2013年   660篇
  2012年   589篇
  2011年   788篇
  2010年   677篇
  2009年   1019篇
  2008年   980篇
  2007年   558篇
  2006年   556篇
  2005年   521篇
  2004年   494篇
  2003年   578篇
  2002年   586篇
  2001年   623篇
  2000年   442篇
  1999年   543篇
  1998年   461篇
  1997年   384篇
  1996年   410篇
  1995年   485篇
  1994年   419篇
  1993年   386篇
  1992年   314篇
  1991年   277篇
  1990年   256篇
  1989年   389篇
  1988年   219篇
  1987年   241篇
  1986年   234篇
  1985年   636篇
  1984年   513篇
  1983年   394篇
  1982年   486篇
  1981年   611篇
  1980年   245篇
  1979年   184篇
  1978年   189篇
  1976年   156篇
  1975年   185篇
  1974年   180篇
  1973年   161篇
  1972年   188篇
  1971年   148篇
  1969年   14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 毫秒
941.
(高)超声速流动试验技术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易仕和  陈植  朱杨柱  何霖  武宇 《航空学报》2015,36(1):98-119
近年来,与高速飞行器相关的(高)超声速流动受到了极大的关注。这类流动所具有的非定常性、强梯度和可压缩性对试验方法和风洞设计技术提出了挑战。超声速纳米示踪平面激光散射(NPLS)技术是由作者所在团队研发的非接触光学测试技术。它能够以较高的空间分辨率来揭示超声速三维流场的一个瞬态剖面的时间解析的流动结构。介绍了NPLS技术以及基于NPLS开发的密度场测量、雷诺应力测量和气动光学波前测量等方法,并回顾了这些技术在超声速边界层、超声速混合层、超声速压缩拐角、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和光学头罩绕流等流动中的应用,清晰地再现了边界层、混合层、激波等典型流场结构及其时空演化特性。另外,为了模拟和研究高空大气条件下边界层自然转捩和超声速混合层的转捩特性,介绍了高超声速静风洞、超-超混合层风洞的设计技术以及层流化喷管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942.
基于DDES的有/无舱门腔体气动噪声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延迟分离涡仿真( DDES)的方法研究了空腔和带有舱门的腔体的气动噪声特性。仿真在自由来流M=0.85下,长宽深比值为5:1:1的矩形开放腔体展开。空腔仿真的声压级幅值结果与试验数据相比误差在4%以内,频率位置的预测较好。 DDES方法对于气动噪声问题具有很好的仿真准确性。空腔仿真结果和带有舱门的结果对比后表明,舱门迫使剪切层气流更多的撞击后壁进入腔体内部,使腔体内部尤其是中部压强波动增大,声压级在低频部分增量显著,达到了5 dB左右。  相似文献   
943.
内压缩段构型对高超声速进气道自起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寻内压缩段构型对高超声速进气道自起动性能的影响,对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折角型和曲线型两种内压缩段的自起动过程进行准定常数值仿真研究.对比了这两种构型进气道在不同唇罩起始压缩角下的自起动性能和自起动过程中分离区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内通道压缩强度沿程分布对进气道自起动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①即使进气道内收缩段的内收缩比相同,不同的内压缩段构型和唇罩起始压缩角对高超声速进气道的自起动性能影响显著,曲线型内压缩段构型的自起动性能明显优于折角型;②内压缩段的总压缩强度及其沿流向分布都是影响高超声速进气道自起动性能的关键因素,并且压缩强度沿流向分布决定着进气道在自起动过程中处于临界状态下主分离包所停留的位置.   相似文献   
944.
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的传感器故障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长征  张瑜 《推进技术》2017,38(9):2130-2137
为了研究航空发动机试验中精确数学模型未知的多传感器故障诊断问题,采用基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General Regression Neural Network,GRNN)组的故障检测方法,提炼出传感器之间的约束关系和故障规律,构建了一组多输入多输出GRNN,用于估计传感器输出,与测量值生成残差,通过与门限值比较判断可疑传感器,找到神经网络组中的具有最小可疑传感器数的GRNN。采用可疑传感器的估计信号做为重构信号交叉验证其它GRNN。通过验证即可确定可疑传感器为最终故障传感器。为了控制神经网络的回归精度,将多输入多输出神经网络分解为多个多输入单输出网络。通过仿真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用于传感器故障检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45.
考虑陀螺效应的转子动力学相似准则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永亮  孙立权  崔颖  韩聿 《航空动力学报》2015,30(12):2840-2847
针对考虑陀螺力矩的转子系统缩尺相似模型与原型是否满足动力学相似的问题,采用量纲分析法推导了考虑陀螺力矩的转子-简单支撑系统相似准则,得到了模型与原型各物理量相似比.通过求解不同相似比下Jeffcott转子系统临界转速的解析解,和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某转子系统临界转速和振型相似性进行了数值模拟,验证了所推导的考虑陀螺力矩转子系统相似准则的正确性.研究表明:考虑陀螺力矩、简单支撑和Rayleigh比例阻尼的转子系统,在相似转速下缩尺模型与原型的固有频率具有相似性,并且临界转速相似.   相似文献   
946.
飞机发动机一体化气动设计是翼吊布局飞机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飞机与发动机之间的一体化设计问题,人们在设计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尝试众多解决方案,形成很多典型技术专利,积累了宝贵经验。通过分析较为典型的方案,以展现一体化气动设计技术发展的脉络和趋势。  相似文献   
947.
948.
949.
高负荷压气机静叶根部叶型气动性能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晓东  钟兢军  高宇 《推进技术》2017,38(3):581-587
为研究高负荷压气机静叶根部流动状态,抽取该静叶根部叶型并模化成为平面叶栅进行吹风实验,冲角变化范围为-6°~+6°、进口马赫数变化范围为0.5~0.7。对叶栅出口截面气动参数进行了详细的测量,结果表明:非正冲角时叶展中部节距平均总压损失系数小于等于0.036,尾迹宽度和总压损失峰值随马赫数变化均不明显,正冲角时尾迹宽度和总压损失峰值急剧增加;端壁处的压力梯度随马赫数和冲角的增加而增加;0°冲角下随马赫数的增大,出口叶展中部截面二次流动能系数增加,二次流动得到加强,高能量损失区域增大并且尾迹略有变宽。  相似文献   
950.
In this investigation, we present and discuss the response of the ionospheric F-region in the South American and East Asian sectors during an intense geomagnetic storm in August 2005. The geomagnetic storm studied reached a minimum Dst of −216 nT at 12:00 UT on 24 August. In this work ionospheric sounding data obtained of 24, 25, and 26 August 2005 at Palmas (PAL; 10.2° S, 48.2° W; dip latitude 6.6° S), São José dos Campos (SJC, 23.2° S, 45.9° W; dip latitude 17.6° S), Brazil, Ho Chi Minh City, (HCM; 10.5° N, 106.3° E; dip latitude 2.9° N), Vietnam, Okinawa (OKI; 26.3° N, 127.8° E; dip latitude 21.2° N), Japan, are presented. Also, the GPS observations obtained at different stations in the equatorial and low-latitude regions in the Brazilian sector are presented. On the night of 24–25 August 2005, the h′F variations show traveling ionospheric disturbances associated with Joule heating in the auroral zone from SJC to PAL. The foF2 variations show a positive storm phase on the night of 24–25 August at PAL and SJC during the recovery phase. Also, the GPS-VTEC observations at several stations in the Brazilian sector show a fairly similar positive storm phase on 24 August. During the fast decrease of Dst (between 10:00 and 11:00 UT) on 24 August, there is a prompt penetration of electric field of magnetospheric origin that result in abrupt increase (∼12:00 UT) in foF2 at PAL, SJC (Brazil) and OKI (Japan) and in VTEC at IMPZ, BOMJ, PARA and SMAR (Brazil). OKI showed strong oscillations of the F-region on the night 24 August resulted to the propagation of traveling atmospheric disturbances (TADs) by Joule heating in the auroral region. These effects result a strong positive observed at OKI station. During the daytime on 25 August, in the recovery phase, the foF2 observations showed positive ionospheric storm at HCM station. Some differences in the latitudinal response of the F-region is also observed in the South American and East Asian secto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