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82篇 |
免费 | 1078篇 |
国内免费 | 422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3183篇 |
航天技术 | 1637篇 |
综合类 | 503篇 |
航天 | 175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4篇 |
2024年 | 58篇 |
2023年 | 90篇 |
2022年 | 137篇 |
2021年 | 207篇 |
2020年 | 161篇 |
2019年 | 152篇 |
2018年 | 217篇 |
2017年 | 216篇 |
2016年 | 194篇 |
2015年 | 185篇 |
2014年 | 262篇 |
2013年 | 278篇 |
2012年 | 284篇 |
2011年 | 360篇 |
2010年 | 369篇 |
2009年 | 405篇 |
2008年 | 350篇 |
2007年 | 269篇 |
2006年 | 216篇 |
2005年 | 224篇 |
2004年 | 158篇 |
2003年 | 186篇 |
2002年 | 204篇 |
2001年 | 175篇 |
2000年 | 139篇 |
1999年 | 145篇 |
1998年 | 120篇 |
1997年 | 124篇 |
1996年 | 103篇 |
1995年 | 121篇 |
1994年 | 88篇 |
1993年 | 73篇 |
1992年 | 88篇 |
1991年 | 47篇 |
1990年 | 42篇 |
1989年 | 57篇 |
1988年 | 37篇 |
1987年 | 24篇 |
1986年 | 23篇 |
1985年 | 70篇 |
1984年 | 57篇 |
1983年 | 44篇 |
1982年 | 45篇 |
1981年 | 67篇 |
1980年 | 35篇 |
1979年 | 18篇 |
1978年 | 20篇 |
1976年 | 18篇 |
1975年 | 1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01.
Jessica M. Sunshine Michael F. A’Hearn Olivier Groussin Lucy A. McFadden Kenneth P. Klaasen Peter H. Schultz Carey M. Lisse 《Space Science Reviews》2005,117(1-2):269-295
The science payload on the Deep Impact mission includes a 1.05–4.8 μm infrared spectrometer with a spectral resolution ranging
from R∼200–900. The Deep Impact IR spectrometer was designed to optimize, within engineering and cost constraints, observations
of the dust, gas, and nucleus of 9P/Tempel 1. The wavelength range includes absorption and emission features from ices, silicates,
organics, and many gases that are known to be, or anticipated to be, present on comets. The expected data will provide measurements
at previously unseen spatial resolution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our cratering experiment at the comet 9P/Tempel 1.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unique aspects of the Deep Impact IR spectrometer experiment, presents a range of expectations for spectral
data of 9P/Tempel 1, and summarizes the specific science objectives at each phase of the mission. 相似文献
702.
703.
介绍了加速寿命试验的概念、类型和基本特征;综述了长寿命航天器机构加速寿命试验方法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固体润滑和油润滑长寿命航天器机构准加速寿命试验方法的特点;针对目前长寿命航天器机构准加速寿命试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704.
705.
706.
针对高分辨率微米光栅加速度计中存在的输出非线性和动态范围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静电驱动的静电力反馈方法.该方法一方面将质量块位移锁定在最佳工作点,提高加速度计的线性度;同时利用静电力反馈实现微米光栅加速度计的力反馈控制,提高它的动态范围.给出了微米光栅加速度计的力反馈检测原理,建立了静电力反馈控制模型和基于力反馈的微米光栅加速度计系统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优化了PI控制单元,搭建了微米光栅加速度计力反馈系统,实现了力反馈控制.实验结果显示:当质量块位移锁定在最佳工作点处时,微米光栅加速度计的量程比未加力反馈时增大了33.4倍,非线性度抑制了6.4倍. 相似文献
707.
研制基于液压位移放大原理的压电陶瓷直接驱动伺服阀(PZT-DDV,Piezoelectric-Direct Drive Valve),实现大流量高频响的要求.分析其结构特点,建立系统数学模型,基于AMESim 和Simulink的协同仿真环境,对其进行仿真控制研究.采用AMESim建立了PZT-DDV的模型和虚拟液压测试系统,利用Simulink建立了数字控制器模型,通过接口组成协同仿真环境.针对PZT-DDV的迟滞、摩擦和液压位移放大结构的负载敏感特性,采用前馈控制改善迟滞,提高动态响应.基于LuGre摩擦力模型以及密闭腔压力监测,采用自适应backstepping方法实现摩擦及负载变化对放大机构输出位移的扰动补偿.仿真结果表明:前馈控制提高了系统的动态性能,自适应backstepping控制方法提高了系统的稳态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708.
709.
智能天线结构模糊自适应变形控制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基于dSPACE半物理仿真系统和所研制的压电作动器,设计并构建了智能天线结构实验平台,进行了结构变形控制实验研究。实验中采用常规PID作为基本控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将两种方法对应的不同控制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所给的实验条件下,基于压电材料可实现对智能天线结构变形的控制,作动器控制变形量最大可达166μm;两种控制方法均可对结构变形进行控制,模糊自适应方法的绝对位置控制精度达到±0.5μm;应用模糊自适应PID控制方法对结构进行变形控制,较之常规PID控制方法能够降低系统响应的超调量,缩短稳定时间,提高控制精度,得到更好的控制过程。 相似文献
710.
为了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得到再生冷却推力室的温度分布,建立了一种计算再生冷却推力室温度场的方法。首先建立了轴对称推力室的一维冷却模型,并使用换热经验公式,得到了推力室壁面在轴线方向上的温度分布;其次建立了推力室的冷却套二维导热模型,使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和一维计算的结果,得到了冷却套的温度场。然后使用这种方法研究了气壁材料、气壁厚度和冷却液流量对推力室再生冷却的影响,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从计算时间和准确性来说,这种方法能够为推力室的优化设计和性能估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