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82篇
  免费   1078篇
  国内免费   422篇
航空   3183篇
航天技术   1637篇
综合类   503篇
航天   1759篇
  2025年   24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207篇
  2020年   161篇
  2019年   152篇
  2018年   217篇
  2017年   216篇
  2016年   194篇
  2015年   185篇
  2014年   262篇
  2013年   278篇
  2012年   284篇
  2011年   360篇
  2010年   369篇
  2009年   405篇
  2008年   350篇
  2007年   269篇
  2006年   216篇
  2005年   224篇
  2004年   158篇
  2003年   186篇
  2002年   204篇
  2001年   175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145篇
  1998年   120篇
  1997年   124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121篇
  1994年   88篇
  1993年   73篇
  1992年   88篇
  1991年   47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57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70篇
  1984年   57篇
  1983年   44篇
  1982年   45篇
  1981年   67篇
  1980年   35篇
  1979年   18篇
  1978年   20篇
  1976年   18篇
  1975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01.
The science payload on the Deep Impact mission includes a 1.05–4.8 μm infrared spectrometer with a spectral resolution ranging from R∼200–900. The Deep Impact IR spectrometer was designed to optimize, within engineering and cost constraints, observations of the dust, gas, and nucleus of 9P/Tempel 1. The wavelength range includes absorption and emission features from ices, silicates, organics, and many gases that are known to be, or anticipated to be, present on comets. The expected data will provide measurements at previously unseen spatial resolution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our cratering experiment at the comet 9P/Tempel 1.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unique aspects of the Deep Impact IR spectrometer experiment, presents a range of expectations for spectral data of 9P/Tempel 1, and summarizes the specific science objectives at each phase of the mission.  相似文献   
702.
描述了有类似Erickson前体的非常规机身的初步流动显示研究结果,包括测力、表面油流和激光片光流动显示结果和用层流N-S方程进行数值模拟的结果。计算和试验的参数范围:α=0°~50°,β=0°~20°,虽然计算与试验所用的外形在后部有一些不同,但是两者在涡的位置方面显示了良好的一致性。同时研究也表明,大攻角的流动特性可以通过改变机身前体形状进行控制。通过研究还表明,这类前体在改善大攻角横侧方向安定性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703.
长寿命航天器机构的加速寿命试验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加速寿命试验的概念、类型和基本特征;综述了长寿命航天器机构加速寿命试验方法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固体润滑和油润滑长寿命航天器机构准加速寿命试验方法的特点;针对目前长寿命航天器机构准加速寿命试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  相似文献   
704.
为了更好地进行起落架摆振动力学特性研究,有必要开展起落架摆振动力学仿真分析。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某型飞机前起落架摆振问题的动力学模型,进行动力学仿真,给出不同速度和防摆阻尼系数下的扭转角、扭转角速度、侧滑角和侧向位移的时间历程曲线,并将五组不同算例的仿真结果与相关文献的结论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仿真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705.
塞式喷管底部二次流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 N-S方程出发 ,采用二阶精度的 NND格式对塞式喷管的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 ,重点研究了一线性塞式喷管底部二次流在低中高空的特性。研究表明 ,塞式喷管底部回流区的消失不仅与二次流流量大小有关 ,而且与底部压强有关 ;加入二次流会使塞式喷管的推力上升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其比冲会下降 ,只有特定压强比条件下 ,加入少量的二次流比冲才会上升  相似文献   
706.
针对高分辨率微米光栅加速度计中存在的输出非线性和动态范围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静电驱动的静电力反馈方法.该方法一方面将质量块位移锁定在最佳工作点,提高加速度计的线性度;同时利用静电力反馈实现微米光栅加速度计的力反馈控制,提高它的动态范围.给出了微米光栅加速度计的力反馈检测原理,建立了静电力反馈控制模型和基于力反馈的微米光栅加速度计系统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优化了PI控制单元,搭建了微米光栅加速度计力反馈系统,实现了力反馈控制.实验结果显示:当质量块位移锁定在最佳工作点处时,微米光栅加速度计的量程比未加力反馈时增大了33.4倍,非线性度抑制了6.4倍.  相似文献   
707.
研制基于液压位移放大原理的压电陶瓷直接驱动伺服阀(PZT-DDV,Piezoelectric-Direct Drive Valve),实现大流量高频响的要求.分析其结构特点,建立系统数学模型,基于AMESim 和Simulink的协同仿真环境,对其进行仿真控制研究.采用AMESim建立了PZT-DDV的模型和虚拟液压测试系统,利用Simulink建立了数字控制器模型,通过接口组成协同仿真环境.针对PZT-DDV的迟滞、摩擦和液压位移放大结构的负载敏感特性,采用前馈控制改善迟滞,提高动态响应.基于LuGre摩擦力模型以及密闭腔压力监测,采用自适应backstepping方法实现摩擦及负载变化对放大机构输出位移的扰动补偿.仿真结果表明:前馈控制提高了系统的动态性能,自适应backstepping控制方法提高了系统的稳态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708.
为探讨氢氧爆轰驱动激波风洞中的高氢混合比氢氧混合气直接爆轰的点火方法,对射流点火管的点火能力进行实验研究发现,点火管长度是决定射流点火能力的关键因素,射流点火能力随点火管长度的增加而增强。点火管与爆轰管之间无隔膜,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同时观察了点火管中增添孔板对射流点火能力的影响,发现障碍物对射流点火能力具有减弱作用。  相似文献   
709.
智能天线结构模糊自适应变形控制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于登云  夏人伟  赵国伟  赵豫 《宇航学报》2006,27(2):245-249,267
基于dSPACE半物理仿真系统和所研制的压电作动器,设计并构建了智能天线结构实验平台,进行了结构变形控制实验研究。实验中采用常规PID作为基本控制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将两种方法对应的不同控制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所给的实验条件下,基于压电材料可实现对智能天线结构变形的控制,作动器控制变形量最大可达166μm;两种控制方法均可对结构变形进行控制,模糊自适应方法的绝对位置控制精度达到±0.5μm;应用模糊自适应PID控制方法对结构进行变形控制,较之常规PID控制方法能够降低系统响应的超调量,缩短稳定时间,提高控制精度,得到更好的控制过程。  相似文献   
710.
一种计算再生冷却推力室温度场的方法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能够快速而准确地得到再生冷却推力室的温度分布,建立了一种计算再生冷却推力室温度场的方法。首先建立了轴对称推力室的一维冷却模型,并使用换热经验公式,得到了推力室壁面在轴线方向上的温度分布;其次建立了推力室的冷却套二维导热模型,使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和一维计算的结果,得到了冷却套的温度场。然后使用这种方法研究了气壁材料、气壁厚度和冷却液流量对推力室再生冷却的影响,获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从计算时间和准确性来说,这种方法能够为推力室的优化设计和性能估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