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69篇
航空   247篇
航天技术   94篇
综合类   60篇
航天   1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461.
As ASTROD I travels through space, its test mass will accrue charge due to exposure of the spacecraft to high-energy particles. This test mass charge will result in Coulomb forces between the test mass and the surrounding electrodes. In earlier work, we have used the GEANT 4 toolkit to simulate charging of the ASTROD test mass due to cosmic-ray protons of energies between 0.1 and 1000 GeV at solar maximum and at solar minimum. Here we use GEANT 4 to simulate the charging process due to solar energetic particle events and interplanetary electrons. We then estimate the test mass acceleration noise due to these fluxes. The predicted charging rates range from 2247 e+/s to 47,055 e+/s, at peak intensity, for the four largest SEP events in September and October 1989. Although the noise due to charging exceeds the ASTROD I budget for the two larger events, it can be suppressed through continuous discharging. The acceleration noise during the two small events is well below the design target. The charging rate of the ASTROD I test mass due to interplanetary electrons in this simulation is about −11% of the cosmic-ray protons at solar minimum, and over −37% at solar maximum. In addition to the Monte Carlo uncertainty, an error of ±30% in the net charging rates should be added to account for uncertainties in the spectra, physics models and geometry implementations.  相似文献   
462.
基于RANS(Reynolds averaged Navier-Stokes)方法,采用SST(shear stress transport)湍流模型和进排气边界条件,对翼身融合背撑发动机反推绕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探究得到反推气流动力影响下机体气动载荷的变化规律,并评估了不同发动机功率下反推的增阻效果,以及对进气道流场畸变特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结果表明:反推气流会显著影响机体气动载荷的分布状况,发动机前方的机体表面压力逐渐增大,经过反推出流带后,表面压力急剧减小,沿展向其影响逐渐减弱;在一定范围内,反推气流的轴向折流角越大,对气动载荷分布的影响越剧烈,增阻效果也越好;轴向折流角和来流马赫数的变化会影响进气道流场畸变特性。   相似文献   
463.
王刚  张明辉  毛俊  桑为民  陈真利  王龙  张彬乾 《航空学报》2019,40(9):623045-623045
为满足翼身融合(BWB)民机增升装置简单、高效的设计需求,以配置三段高升力系统的BWB民机增升构型为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下偏扰流板技术的增升机理与设计原则。研究结果表明,设计合理的下偏扰流板能够将BWB民机增升构型设计点升力系数提高约20%;其增升机理集中体现为对缝道射流、流场能量分布、环量及其分布的控制作用。其应用于BWB民机增升装置的设计原则为:扰流板偏转后上表面延长线应与襟翼上表面相切,控制缝道宽度使增升装置环量增大并前移,控制扰流板偏度避免扰流板内段过早分离。研究还表明,受增升装置三维效应影响,扰流板下偏翼型上洗作用越强,则相应三维增升装置升力损失越大,并呈近似线性变化规律。下偏扰流板改造简单,且有助于简化襟翼作动机构,是一种很有潜力的增升技术,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64.
胡胜鹏  李文强  付伟  宋晓国  龙伟民  曹健 《航空学报》2021,42(3):423846-423846
采用非晶态BNi-2钎料成功实现了高铌TiAl合金与GH3536合金的连接,获得良好的钎焊接头。钎焊接头的典型界面组织为TAN/B2+τ3/τ4+(Ni-Ti)-B/γ+(Ni-Ti)-B+CrB+G相/GH3536。通过分析钎焊温度对接头界面微观组织的影响,表明BNi-2钎料中B元素的扩散以及GH3536合金向液态钎料中的溶解对界面组织结构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随着钎焊温度的升高,扩散IV区逐渐消失,接头由4个区域变为3个区域,τ3/τ4化合物层及钎缝区域均逐渐增厚,黑色CrB相发生粗化,细小点状(Ni,Ti)-B含量减少。1 160℃保温10 min时,所获得的钎焊接头最大室温及高温(700℃)抗剪强度分别为~106.8 MPa和~76.2 MPa,其剪切强度降低约28.6%,接头均呈现脆性断裂模式。接头形成过程可以划分为固相扩散、液相生成、等温扩散凝固和残余液相析出4个阶段。  相似文献   
465.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光线跟踪算法生成光流场测试图像序列和真实数据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得到的图像序列和真实数据可用于光流场算法的定量比较和定性分析,对光流场计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66.
借助凯恩方法对携带太阳能帆板的充液航天器耦合系统进行动力学建模,采用六自由度描述航天器的轨道及姿态运动,由运动脉动球模型模拟贮箱内液体燃料的晃动,根据几何非线性变形的假设引入太阳能柔性帆板的动力刚化效应并建立了航天器刚-液-柔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最后,为了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模型的合理性进行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微重力环境...  相似文献   
467.
对含有板类柔性附件和曲壁轴对称充液储腔的复杂航天器系统进行动力学建模和耦合机理研究。首先,采用Kirchhoff-Love薄板理论对航天器的板类柔性附件进行研究,通过D’Alembert原理得到柔性附件的振动方程,运用模态假设法将混合方程转换为常微分方程。其次,通过推导充液航天器储腔内任意点的运动,得到储腔液体的牵连速度势函数,采用Gauss超几何级数得到液体相对速度势函数的解析形式,通过Hamilton变分原理推导液体晃动的运动方程,以及液体速度势函数模态系数的控制方程。最后采用准坐标Lagrange方程得到耦合航天器系统的状态方程,通过数值仿真校验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刚性平台、液体、柔性附件的相互耦合效应使得航天器系统存在复杂动力学行为,在复杂航天器系统动力学建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液体晃动和柔性附件振动的影响,柔性附件的安装位置对于耦合航天器系统的动力学行为也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68.
动力入流对直升机旋翼前飞操纵导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动力入流模型把直升机旋翼扰动运动产生的气动力变化和诱导速度的扰动直接联系起来,是一种简便实用的旋翼非定常气动力模型,本文把动力入流模型引入到直升机旋翼前飞操纵导数(升力,滚转力矩和俯仰力矩随总距及周期变距的变化)的分析计算中,通过分析,弄清了不同前进比,不同总距条件下动力入流对操纵导数的影响规律,并对动力入流的影响作了物理解释。  相似文献   
469.
蔡力勋  包陈 《航空学报》2010,31(10):1974-1984
 对紧凑拉伸(CT)试样的柔度转动修正方法进行了研究,理清了现行柔度转动修正方法存在的问题,给出了新的转动修正方法,并提出了考虑转动效应的CT试样的裂纹嘴张开位移(CMOD,V0)与加载线张开位移(VLL)的转换公式。弹塑性有限元分析表明,CT试样产生刚性转动的中心并不在试样的剩余韧带中心,而是在偏靠裂纹尖端的位置;转动半径 R 基本不受材料本构关系的影响,仅与CT试样的裂纹长度a与宽度W之比(a/W)有关,从而提出了R与a/W之间的单调多项式;当裂纹尖端产生较大程度的塑性变形时,需要考虑转动效应对CT试样裂纹张开位移(COD)测量的影响, J积分的塑性功计算须采用经转动修正后的COD。采用两种延性材料Cr2Ni2MoV和16MnR对COD转换公式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转动分析的COD转换公式由于考虑了裂纹尖端附近区域的弹塑性变形行为,用于断裂韧性测试中的塑性功计算更加符合实际,且同实验结果符合良好;直通型紧凑拉伸(FFCT)试样的刚性转动对较大裂纹扩展情形下的JR阻力曲线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70.
CF3052/5284RTM 复合材料湿热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CF3052/5284RTM复合材料进行试验研究,测定其在不同湿热条件下的基本力学性能,分析湿热条件对基本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湿热环境对该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程度不一,其中湿度的作用较温度更加明显;该复合材料在高温湿态条件下保持了较高的拉伸和纵横剪切强度,具有综合力学性能好、耐湿热性能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