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3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42篇
航空   323篇
航天技术   53篇
综合类   19篇
航天   12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1.
邵冰  吴怡  张震 《飞机设计》2013,(6):76-80
高频钎焊焊接方法在国内外进行研究的院校和公司相对较少,是一项较新的钎焊方法。国外在此项焊接工艺的研究和应用走在世界的前列。国内一直处于不断摸索和改进的过程中,焊接过程始终存在一些问题。通过本课题技术研究和相关的试验,详细地介绍了高频钎焊设备、工艺方法和高频钎焊工艺参数确定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2.
Fuel tank inerting technologies are able to reduce the fire risk by injection of inert gas into the ullage or fuel, the former called ullage washing and the latter fuel scrubbing. The Green On-Board Inert Gas Generation System (GOBIGGS) is a novel technology based on flameless catalytic combustion, and owning to its simple structure and high inerting efficiency, it has received a lot of attentions. The inert gas in the GOBIGGS is mainly comprised of CO2, N2, and O2 (hereinafter, Mixed Inert Gas (MIG)), while that in the On-Board Inert Gas Generation System (OBIGGS), which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used fuel tank inerting technologies, is Nitrogen-Enriched Air (NEA). The solubility of CO2 is nearly 20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N2 in jet fuels, so the inerting capability and performance are definitely disparate if the inert gas is selected as NEA or MIG. An inerting test bench was constructed to compare the inerting capabilities between NEA and MIG. Experimental results reveal that, if ullage washing is adopted, the variations of oxygen concentrations on the ullage and in the fuel are nearly identical no matter the inert gas is NEA or MIG. However, the ullage and dissolved oxygen concentrations of MIG scrubbing are always higher than those of NEA scrubbing.  相似文献   
113.
构建了包络性和可达性分析的原理与公式,定量判定当前测量设备空间位置是否合理,为实现在大尺寸测量方案规划阶段对测量设备的可行空间进行快速有效的规划提供依据。阐述了大尺寸测量系统总体架构与阶段任务划分,定义了包络性与可达性的输入输出关系。论述了包络性与可达性的原理与公式,包括可测量体素和外包络体的定义、数学模型和推导公式以及判定公式。最后,在CATIA环境下开发包络性和可达性分析工具,并以机翼翼肋为例,对该翼肋上待测关键特征进行包络性和可达性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该包络性与可达性分析的原理与公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4.
拟探讨激光对TDI(时间延迟积分)线阵推扫相机的干扰能力评估问题。实验中利用电动转台建立了激光干扰TDI线阵推扫相机的实验平台。评估理论方法上基于光学传递函数、成像对比度建立了一种干扰评估准则。获得了不同入瞳功率条件下的干扰图像。建立了激光干扰能力与图像对比度的关系,即在典型目标空间调制度对比度下降到0.01之后图像无法被人眼有效识别的判据条件。对获得的实验干扰图像进行分析表明,激光还能够对饱和区域外的图像造成有效干扰。在入瞳激光功率小于50mW时,532nm激光对Dalsa 4k、8kTDI线阵推扫相机的实验评估表明,干扰范围约为饱和区域的4倍。开展了532nm连续激光对TDI线阵推扫相机的干扰效果实验,建立了一种基于光学传递函数、成像对比度的干扰评估方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干扰效果评估。研究结果对图像评估以及激光防护等应用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5.
基于光敏树脂分析的3D打印加速度传感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MEMS加速度传感器所采用的硅微机械加工技术存在个性化定制、小批量生产成本方面的不足,而3D打印技术的优势就在于无需模具的自由化定制、一机多用实现低成本产品生产,3D打印的发展趋势就是实现微纳尺度结构的制造。在此背景下,采用光固化立体成型技术设计了一种3D打印压阻式加速度传感器结构。传感器基底使用耐高温光敏树脂制作,并采用丝网印刷工艺在基底表面印制导电碳浆形成应变计结构。为此,首先对耐高温光敏树脂的相关热学与机械性能进行分析。通过测试,得到该光敏树脂固化后的起始分解温度等热力学参数。其次,通过控制光敏树脂紫外光固化时间,取得了较好杨氏模量和弯曲强度的树脂,且为该加速度传感器的结构仿真优化与制作工艺提供了必需数据与重要依据。除此之外,还对所设计的碳浆应变计结构进行了测试,得到了有效灵敏系数。通过以上工作,为最终实现3D打印加速度传感器的制作做好铺垫,助力3D打印技术与MEMS传感器技术相融合。  相似文献   
116.
Al—Si过共晶合金中初生硅溶解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等温液淬及快速凝固技术研究了Al-18.08%Si合金中初生硅在液态中的溶解行为。实验表明,合金液加热到1000℃以下,保温2h,初生硅仍未完全溶入液态合金。初生硅的溶解速率随时间延长而减小。快速凝固证实初生硅在液态合金中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7.
短交织器的结构对Turbo码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通过探讨Turbo码编码器中反馈最小多项式的周期性和序列的可整除性问题,把可整除序列变为不可整除序列交织器,从而获得高码重的码字,并给出一种基于输入信息序列周期性特性的短交织器的设计方法.仿真结果表明是一种很有效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18.
针对传统的缺陷图像识别处理方式存在着准确度与辨识度不足,且处理缺陷种类单一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Cascade R-CNN和Mask R-CNN的神经网络模型。首先,为了提高缺陷检测的可视化效果和检测准确度,在实例分割卷积网络Mask R-CNN的基础上,结合级联神经网络Cascade R-CNN结构,组合成了新的级联实例分割Cascade Mask R-CNN网络;其次,对组合而成的级联卷积神经网络进行了训练,将训练好的模型对复合材料缺陷图像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检测的平均准确度达到了91.5%,平均置信度达到了97.3%,达到了检测精度的要求。该研究成果可运用于航天复合材料缺陷识别。  相似文献   
119.
现代民用飞机的自动飞行模式有很多种,且各模式间相互关联和影响,容易造成模式转换的混乱。为解决模式转换的混乱问题,对自动飞行模式转换逻辑进行了研究,分别梳理了飞行指引、自动驾驶仪以及横向和纵向模式转换关系。利用Stateflow搭建了自动飞行各功能的模式转换模型,同时利用Matlab的GUI搭建仿真的飞行控制板和自动飞行模式显示界面,模拟仿真飞机的自动飞行模式转换功能。最后通过预期的模式转换矩阵的方式验证平台中模式转换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0.
运载火箭在飞行过程中需要进行姿态调整以满足入轨要求,贮箱内推进剂在外界干扰力的作用下将发生晃动,由此引入了诸如气液接触面积、蒸发、冷凝过程及推进剂流动变化等不确定影响因素。实际飞行过程尤其是进入滑行段的初始推进剂晃动对贮箱内气枕压力及推进剂流动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在调研国内外运载火箭末级飞行过程中低温贮箱压力及推进剂流动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仿真模型,采用流体体积函数方法(VOF)分析滑行段推进剂流动特性变化对贮箱气枕压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