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4篇
  免费   379篇
  国内免费   137篇
航空   969篇
航天技术   193篇
综合类   78篇
航天   41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73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进场动力补偿器对自动着舰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保持迎角恒定的动力补偿器(APC)能否兼顾保持舰载机进场空速的问题,结合H-dot指令自动着舰系统(ACLS)的工作特点,对舰载机自动着舰过程中最常见的3种指令响应情况进行了理论分析。基于H-dot指令ACLS的控制器基本构型,通过仿真研究了保持迎角恒定APC中各类指令信号对ACLS纵向控制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不同APC指令信号对ACLS纵向控制的影响程度不同;只要稳态飞行时舰载机航迹角不变,保持迎角恒定的APC就能维持进场舰载机的空速恒定。  相似文献   
962.
随着航空运输业的不断发展,航班延误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已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通过实际运行的相关统计数据,研究影响航班延误的各项因素,提取主要因子,构建航班延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用熵权法对航班延误的各项影响因子进行客观评价,建立了基于熵权法改进航班延误影响因素的综合评估模型,并利用1 000架次航班实例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评估模型客观、准确、有效.  相似文献   
963.
国内外深空探测器精密定轨软件研究综述及WUDOGS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空探测器精密定轨软件系统的研制在深空探测活动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直受到各大航天机构的重视。针对国内外深空探测器精密定轨软件平台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美国JPL(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喷气推进实验室)的DPTRAJ/ODP(Double Precision TRAJectory program/Orbit Determination Program,双精度轨道程序/定轨程序)和MONTE(Mission analysis,Operations,and Navigation Toolkit Environment,任务分析、操作和导航工具箱环境),GSFC(Goddard Space Flight Center,戈达德航天飞行中心)的GEODYN-II以及法国CNES(Centre National dEtudes Spatiales,国家空间研究中心)的GINS(Géodésie par Intégrations Numériques Simultanées,同步数值积分大地测量)软件系统,对这些软件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了总结。之后对武汉大学自主研制的深空探测器精密定轨软件系统WUDOGS(Wuhan University Deep space Orbit determination and Gravity recovery System,武汉大学深空探测器精密定轨与重力场解算软件系统)的主要模块与功能进行了介绍,通过与GEODYN-II的交叉对比验证,表明:对于探测器的轨道预报,WUDOGS与GEODYN-II的1个月位置差异小于0.3mm,2d位置差值小于5×10~(-3) mm;双程测距、双程测速的理论计算值和GEODYN-II的差值RMS(Root Mean Square,均方根)分别在0.06mm,0.002mm/s的水平;WUDOGS目前已初步具备了月球和火星探测器精密定轨能力。最后对WUDOGS的下一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64.
间隙射流对端壁冷却和传热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祝培源  陶志  宋立明  李军  丰镇平 《推进技术》2017,38(9):2029-2037
采用数值求解三维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RANS)方程和k-ω湍流模型,研究了间隙射流对燃气轮机叶片端壁冷却和传热特性的影响。通过数值结果与实验数据的比较,验证了数值方法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间隙射流质量流量比、间隙射流角度对端壁流动结构、气膜冷却性能以及传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受到端壁二次流结构的限制,冷却气体主要集中在叶片前部吸力面侧。当间隙射流质量流量比小于1%时,会发生主流入侵现象,从而削弱前缘马蹄涡,并且会增加通道喉部区域的热负荷;随着质量流量比的增加,端壁气膜覆盖面积增大,而当射流质量流量比大于1%时,主流入侵现象消失,间隙射流将增强前缘马蹄涡,提高端壁前部的传热,并且减少端壁前部热负荷。随着间隙射流角度的增加,射流引起的分离涡增强,导致端壁前部的传热增强,而端壁气膜有效度降低,端壁热负荷增加。特别是在质量流量比为1.5%时,射流角度从30°增大到90°时,端壁平均气膜有效度减小53.4%。  相似文献   
965.
陶志  祝培源  宋立明  李军  丰镇平 《推进技术》2017,38(10):2298-2305
为了强化布置三角形涡发生器的U型通道综合换热性能,耦合基于子元模型的全局优化算法、三角形涡发生器参数化方法、三维RANS方程求解技术与基于总变差分析的知识挖掘技术,建立了高效的三角形涡发生器综合换热性能优化与知识挖掘方法。在验证本文数值方法正确性的基础上,以综合换热性能最优为目标函数,对布置于U型通道内的三角形涡发生器进行设计优化与知识挖掘。优化后,最优设计的三角形涡发生器诱导产生的下洗涡对的强度和间距增加,使得U型通道的综合换热性能相对提高了14.5%。同时对设计空间进行知识挖掘,筛选对综合换热性能影响显著的设计变量,分析显著变量对目标函数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三角形涡发生器的高度对通道换热能力和阻力损失的影响最为显著,而三角形涡发生器的宽度对通道综合换热性能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966.
以自主研发的月球车重复可展帆板为研究对象,分析月表极端温度对其展开末端位置可靠性的影响.构建极端温度与帆板材料、铰链结构间的关系函数,基于运动弹性动力学,建立极端温度下可展帆板间隙-柔性耦合动力学模型.以帆板展开末端位置误差为评价指标,将BP神经网络算法与一次二阶矩法相结合,利用应力-强度理论建立帆板展开末端位置可靠性...  相似文献   
967.
范军  陈筠力  肖锋  黄欣  黄智  刘艳阳 《上海航天》2024,41(2):154-160
对于轻小型合成孔径雷达(SAR)卫星在轨使用时对重点区域多目标观测效能提升的需求,提出轻小型SAR卫星平飞模式设计方法。介绍了卫星平飞模式设计方法,提出载荷平面相控阵天线距离维大角度扫描能力设计;针对区域多目标,提出条件触发方式目标决策策略,以及星上雷达工作参数计算策略;基于建立的目标决策和任务规划模型,分别针对卫星左侧视、在侧视、平飞、左右机动侧视等4种工作模式下进行多目标观测效能评估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卫星斜飞模式下,平飞模式目标观测效能可提升至41%;相比于卫星左右机动侧视模式下,平飞模式目标观测效能可提升至73%。因此,设计的卫星平飞模式可有效提升面向区域多目标的观测效能。  相似文献   
968.
先进结构是支撑航天运载器研制及航天任务实施的基础,而先进材料与工艺技术则是先进航天运载器结构研制的重要基石.本文在简要论述航天运载器结构特点及我国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综述了我国航天运载器结构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和智能材料的应用与发展需求,最后从超大型结构制造、整体高精高性能制造、复合材料结构制造、增材制造和绿色制造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969.
胡旭超  谭贤四  曲智国  罗艺  池鹏飞 《航空学报》2020,41(1):323269-323269
随着风电场的大范围建设,风轮机杂波对雷达的干扰问题日益严重,常规杂波抑制方法难以有效解决风轮机杂波(WTC)干扰问题,因此提出了一种利用动态字典对风轮机杂波进行稀疏重构进而抑制的方法。首先,建立了WTC干扰下的雷达信号模型并分析了风轮机杂波的信号特征。其次,依据WTC的时频特征提出了一种微动参数粗估计方法,利用粗估计结果缩小了字典稀疏重构参数范围,在此基础上利用正交匹配追踪(OMP)算法对字典进行动态生成,并逐级更新字典原子。最后,通过动态字典对风轮机杂波信号进行稀疏重构,从而实现了对WTC的有效抑制。通过仿真实验,分析了风轮机杂波对目标检测的干扰影响,验证了基于动态稀疏重构的风电场杂波抑制方法在不同情况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