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2篇 |
免费 | 182篇 |
国内免费 | 143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409篇 |
航天技术 | 230篇 |
综合类 | 74篇 |
航天 | 2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35篇 |
2021年 | 39篇 |
2020年 | 38篇 |
2019年 | 40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26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42篇 |
2014年 | 55篇 |
2013年 | 62篇 |
2012年 | 51篇 |
2011年 | 54篇 |
2010年 | 49篇 |
2009年 | 50篇 |
2008年 | 40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29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20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29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41.
低速翼型分离流动的等离子体主动控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等离子体激励器的放电形式及其诱导气流的规律,以及翼型迎角、自由来流速度分别对翼型流动分离抑制效果的影响。在低速、低雷诺数条件下利用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对NACA0015翼型进行了主动流动控制研究。结果表明:介质阻挡放电的形式为丝状放电;等离子体激励器诱导气流的方向由裸露电极指向覆盖电极,由电极的布置方式决定,与接线方式无关;当来流速度为25m/s,雷诺数为2.03×10^5时,等离子体气动激励可以有效地抑制翼型吸力面的流动分离,翼型最大升力系数增大约为9.7%,翼型l临界失速迎角由17.5°增大到20.5°;翼型失速延迟的真正原因并非单纯的气流加速;等离子体激励器的作用效果随着来流速度的提高而减弱,研究非定常激励或等离子体激励器与流场之间的耦合效应,也许更加具有潜力。 相似文献
242.
孟庆磊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14,25(5):37-40
利用全球预报系统GFS(Global Forecast System)数值预报资料对2012年11月21日西南地区高原机场一次地面阵性大风天气过程进行预报和分析。对比预报和实况,结果表明:GFS数值预报产品对云南地区高原机场的阵风发生区域、影响时段和持续时间有较好的预报效果;对藏区的拉萨和康定机场强阵风发生情况也有一定的预报效果;但对阵风的极大值有着不同程度的误差。 相似文献
243.
针对机载雷达近程杂波抑制提出了一种高效俯仰向空域自适应处理算法。该算法从雷达系统设计出发,在每一次相干积累时间内采用仅包含近程杂波的第一个填零脉冲为训练样本。同时,在俯仰向进行降维处理形成和、差波束,并基于旁瓣相消原理利用俯仰差波束自适应对消和波束中的近程杂波。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方案能高效滤除近程杂波,且俯仰主波束保形性能好,运算量小,适合工程应用。 相似文献
244.
机翼/主起落架连接结构传力路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载荷传递的各种路线情况的基础上,通过改变主撑杆接头厚度和隔板厚度来观察连接结构各部分的应力状态,总结出其对传力路线的影响及其自身在连接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根据分析结果给出连接结构设计意见及建议。 相似文献
245.
为了能够估价空间重粒子对单个生物细胞的放射生物学效应,我们设计、制成了卤虫卵-核乳胶夹层式生物包.经搭载我国“8885”卫星飞行数天后回收.用图象分析仪研究了空间重离子在核乳胶上留下的径迹及其分布;并实验观察了卤虫卵的前期发育情况.看到:随星飞行过的卤虫卵与地面对照组相比,其发育能力明显降低,表现为孵化率低且发育时间推迟.实验表明:生物样品板-核乳胶影象定位技术能清楚而比较准确地给出卤虫卵(或其他生物细胞)受重离子作用的信息,是重离子生物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的可行实验手段及分析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46.
探讨了绕月探测工程中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国际联网系统的监控方式,提出几种实时系统的监控方式并予以实现。同时结合实时代理(Agent)的体系结构,实现了通过UDP网络包及共享文件内存方法对SLE用户端的远程监控。 相似文献
247.
248.
载人航天器的防护要求不断增强, 在轨泄漏检测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文章阐述了航天器在轨泄漏声发射检测的基本原理, 介绍了泄漏检测系统的基本组成及性能参数。通过泄漏声发射检测实验, 利用频谱分析法和特征参数分析法对不同孔径圆形漏孔泄漏产生的声发射信号进行研究, 得到了泄漏声发射信号的频谱和特征参数。实验结果表明, 机械泵运行产生的背景噪声信号主要分布在10 kHz以下, 而气体泄漏产生的是高频声发射信号, 且漏孔越小, 信号能量越小, 高频成分所占比例越大。该研究对于航天器在轨泄漏的检测及泄漏量评估等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49.
250.
Gavrilov B. G. Zetzer J. I. Podgorny I. M. Sobyanin D. B. Meng C.-I. Erlandson R. E. Stenbaek-Nielsen H. C. Pfaff R. F. Lynch K. A. 《Cosmic Research》2003,41(1):28-38
The active geophysical rocket experiment North Star was carried out in the auroral ionosphere on January 22, 1999, at the Poker Flat Research Range (Alaska, USA) using the American research rocket Black Brant XII with explosive plasma generators on board. Separable modules with scientific equipment were located at distances of from 170 to 1595 m from the plasma source. The experiment continued the series of the Russian–American joint experiments started by the Fluxus experiment in 1997. Two injections of aluminum plasma across the magnetic field were conducted in the North Star experiment. They were different, since in the first injection a neutral gas cloud was formed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plasma ionization due to the interaction of neutrals of the jet and cloud. The first and second injections were conducted at heights of 360 and 280 km, respectively. The measurements have shown that the charged particle density was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higher in the experiment with the gas release. The magnetic field in the first injection was completely expelled by the dense plasma of the jet. The displacement of the magnetic field in the second injection was negligible. The plasma jet velocity in both injections decreased gradually due to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geomagnetic field. One of the most interesting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was the conservation of high plasma density during the propagation of the divergent jet to considerable distances. This fact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action of the critical ionization velocity mechanis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