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64篇 |
免费 | 1108篇 |
国内免费 | 1127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3594篇 |
航天技术 | 1600篇 |
综合类 | 971篇 |
航天 | 18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35篇 |
2022年 | 136篇 |
2021年 | 164篇 |
2020年 | 215篇 |
2019年 | 119篇 |
2018年 | 152篇 |
2017年 | 136篇 |
2016年 | 156篇 |
2015年 | 216篇 |
2014年 | 396篇 |
2013年 | 392篇 |
2012年 | 378篇 |
2011年 | 396篇 |
2010年 | 568篇 |
2009年 | 441篇 |
2008年 | 465篇 |
2007年 | 385篇 |
2006年 | 320篇 |
2005年 | 293篇 |
2004年 | 187篇 |
2003年 | 173篇 |
2002年 | 123篇 |
2001年 | 218篇 |
2000年 | 207篇 |
1999年 | 237篇 |
1998年 | 225篇 |
1997年 | 183篇 |
1996年 | 173篇 |
1995年 | 131篇 |
1994年 | 121篇 |
1993年 | 126篇 |
1992年 | 95篇 |
1991年 | 95篇 |
1990年 | 78篇 |
1989年 | 84篇 |
1988年 | 53篇 |
1987年 | 37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5篇 |
1975年 | 2篇 |
1974年 | 1篇 |
1969年 | 1篇 |
190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9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51.
352.
航天飞机系统两体分离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地叙述了美国研究轨道器与外挂贮油箱,轨道器与载机分离问题的概况。对垂直起飞两级入轨的并联两机的分离问题,提出了研究模型并作了具体分析,着重提出了实现两机安全分离需要解决的技术难点。 二级航天飞机的两机分离问题,是未来航天高技术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阐述了解决两体并联分离问题我国现有的技术水平,并提出了解决该问题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353.
本文采用MacCormack两步显式格式,用有限体积法求解了二元跨声速欧拉流。推导了物面边界条件,采用了特征远场边界条件及远场环量修正。利用保角变换方法生成O型贴体网格,并修改得到了一种在激波处局部加密的半自适应贴体网格。采用多重网格及焓阻尼加速收敛技术计算了NACA0012翼型的跨声速气动特性,得到了十分满意的收敛过程和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354.
本文首先将粒子云侵蚀条件下的驻点表面后退分解为无粒子烧蚀部分、粒子云引起的烧蚀增量部分和粒子撞击物面引起的直接侵蚀部分。然后研究了表面能量平衡关系,给出了粒子云引起的烧蚀增量表达式。最后分三类讨论粒子与飞行器的碰撞:(1)完全弹性碰撞(不符合实际);(2)完全非弹性碰撞;(3)部分弹性碰撞。对于后两种碰撞,本文分析了动能通量模拟适用的条件。 相似文献
355.
以大型客机为例,对飞机穿越微下击暴流的起飞飞行特性进行了实时数字,实时混合仿真及人机半物仿真研究,分析不同风场和不同进风高度对有,无人操纵飞行的航迹特性及相应状态变量响应特性的影响,探讨了飞机起飞飞行的安全性及正确操纵策略,最后给出了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356.
本文根据电火花细微孔加工的特点,提出了利用WTDS型电致伸缩位移器件与步进电机进给装置相配合的微进给伺服系统,并从设计的角度介绍了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特性。 相似文献
357.
358.
再入弹抛壳气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有限差分方法求解再入母弹头与其所抛壳体之间的无粘干扰流场,获得了体—壳的干扰气动力,并在准定常假设的基础上近似模拟了弹体与壳体的分离过程。数值研究的结果表明,体—壳间存在的干扰会导致壳的压心位置急剧变化,危及母弹安全;抛壳速度是体—壳安全分离的关键参数。 相似文献
359.
本文利用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和分叉的基本概念,证明了在轴向逆压梯度时集中涡截面流态是一个附着螺旋点,且存在至少一个极限环。破裂截面上的流态对应于一个退化结点。由此推出破裂时有V_θ/r|_(r=o)=0。通过分析认为,涡破裂是由于涡轴上轴向逆压梯度的扰动自动放大造成的。 相似文献
360.
以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菌株V51为受体材料,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法转入抗冷冻蛋白基因(afp),探索不同的转化受体、农杆菌种类、乙酰丁香酮(AS)的浓度、共培养的温度、时间等因素对转化效率的影响,并采用PCR及Southern杂交检测afp基因是否整合到草菇的基因组中.结果表明:以D_(660 nm)为0.15的EHA105为侵染的农杆菌菌株,加入200 μmol/L AS进行预培养,侵染菌丝球后转入含有AS为200 μmol/L的IMA培养基上,28 ℃,共培养60 h为最佳转化条件.PCR与Southern杂交结果证明afp基因已整合到草菇的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