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410篇 |
免费 | 3664篇 |
国内免费 | 1715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0300篇 |
航天技术 | 2004篇 |
综合类 | 872篇 |
航天 | 361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0篇 |
2023年 | 360篇 |
2022年 | 880篇 |
2021年 | 944篇 |
2020年 | 861篇 |
2019年 | 744篇 |
2018年 | 750篇 |
2017年 | 916篇 |
2016年 | 655篇 |
2015年 | 789篇 |
2014年 | 695篇 |
2013年 | 767篇 |
2012年 | 911篇 |
2011年 | 960篇 |
2010年 | 868篇 |
2009年 | 904篇 |
2008年 | 835篇 |
2007年 | 769篇 |
2006年 | 784篇 |
2005年 | 589篇 |
2004年 | 494篇 |
2003年 | 322篇 |
2002年 | 325篇 |
2001年 | 261篇 |
2000年 | 170篇 |
1999年 | 72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10篇 |
1992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微机械加速度计发展现状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以IC工艺为基础发展以来,微机械加速度计便作为其中一个耀眼的应用实例大放异彩.在国外,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有低精度微加速度计产品,同时国内也开始了相关研究.时至今日,微加速度计已经按高精度、中精度、低精度三个精度等级分别发展.以麻省理工大学(MIT)Draper实验室为代表的一些国外机构已经研制出10-7g级别的高精度微加速度计样机并尝试在潜射导弹、洲际导弹再入等方面取得应用,乃至将来替代高精度摆式积分陀螺加速度计(PIGA);以COLIBRYS、Honeywell等公司为代表的商业机构,依托自身科研能力,致力于将中精度微机械加速度计推出量产化的单表和组合成品并推向低端军用和高端民用市场;以AD、ST等公司为代表的跨国公司,依托自身工艺线,推出大量的微机械加速度计,占领了消费电子市场.国内的研制分工也越来越细化,技术路线、行业分工、研究内容、需求牵引都越来越明确,其中压阻式、热对流式微机械加速度计已经产业化,微机械加速度计已有小批量的产品,硅微谐振式加速度计也显示了很好的发展前景.本文试对发展现状进行了简单评析. 相似文献
53.
在分析已有的Sage-Husa自适应滤波算法的基础上,本文首先推导了两种量测噪声自适应估计方法的等价性.为充分利用组合系统中已知的部分量测噪声参数,提高滤波稳定性和精度,研究了基于序贯结构的Sage-Husa自适应滤波算法;当组合系统测量噪声参数均为已知时,为降低算法复杂度,提高Sage-Husa自适应滤波的鲁棒性,加入协方差匹配的方法对序贯结构的Sage-Husa自适应滤波算法进行改进;通过在序贯结构下采用相应的信息融合策略,充分利用组合系统的输出信息.将两种算法分别应用于MIMU/GPS/磁强计组合系统中,基于跑车实验的离线数据分析表明,第一种滤波算法的滤波稳定性较标准自适应算法在滤波稳定性上有明显提高;第二种改进的滤波算法既降低了算法复杂度,又提高了抗野值效果,有效保持了组合系统在干扰状态下的导航精度. 相似文献
54.
55.
56.
半球谐振陀螺谐振频率的跟踪精度与稳定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陀螺的性能.通过分析半球谐振陀螺的频率特性以及锁相环基本原理,设计了基于锁相环的半球谐振陀螺频率跟踪方案,并用FPGA进行全数字化实现.半球谐振陀螺采用真空封装,内部温度难以测量,然而其谐振频率与温度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因此可采用谐振频率对陀螺温度进行测量.传统的频率跟踪方案一般采用模拟锁相环实现,其缺点是频率值隐含于输出的正弦波中,无法供后继测量模块使用,本文所设计的FPGA全数字方案可弥补这一缺陷.根据陀螺谐振频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给出了利用跟踪频率测温的分辨率公式并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谐振频率为4440Hz时频率跟踪稳态相对误差可达10-7量级,利用跟踪频率测温的分辨率可达0.0042℃. 相似文献
57.
58.
59.
本文利用旋流式光整技术针对航空发动机叶片型面的光整加工进行实验研究,制定了叶片型面光整工艺路程,优选了磨料,设计了叶片光整实验用夹具。通过具体叶片型面和前后缘的光整实验验证了旋流式光整加工及其实验方案能够满足叶片型面和前后缘的设计要求,提高光整效率1倍以上,并且改善叶片型面的应力状态及其分布,从而大幅度提高叶片的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60.
李艾颖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3):26-29
目前,我国高职课程设置中严重的学科体系化倾向以及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欠缺一直都是制约高职教育教学的顽疾。推行工学结合教育模式下的高职课程设置,不仅有利于改变以往“三段式”课程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而且对于实现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最终目标也,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