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0篇
航空   123篇
航天技术   38篇
综合类   15篇
航天   7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71.
172.
Nearly six years after the launch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element, and four years after its initial occupation, the United States and our 6 international partners have made great strides in operating this impressive Earth orbiting research facility. This past year we have done so in the face of the adversity of operating without the benefit of the Space Shuttle. In his January 14, 2004, speech announcing a new vision for America's space program, President Bush affirmed the United States' commitment to completing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by 2010. The President also stated that we would focus our future research aboard the Station on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space travel on human biology. This research will help enable human crews to venture through the vast voids of space for months at a time. In addition, ISS afford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serve as an engineering test bed for hardware and operations critical to the exploration tasks. NASA looks forward to working with our partners on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research that will help open up new pathways for future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beyond low Earth orbit. 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Program focusing on a review of the events of the past year, as well as plans for next year and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73.
为研究电路参数对SAW相关器输出信号的影响,建立了一种把SAW相关器和包络检波器视为一体的数学模型,通过对SAW相关器进行计算机模拟分析,给出了本地参考信号的格式、相关峰顶点检测方法、本地参考信号中心频率偏差和码元宽度误差的允许范围,并给出了相关峰的实验结果,与模拟计算机结果做了对比,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扩频信号相关解调解扩电路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4.
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于2004年8月5日正式搬迁并投入运营,至今已安全运营1年有余。白云机场迁建工程飞行区道面面积达200多万平方米。基层设计采用r整体性、水稳性、强度和刚度都很好的水泥稳定碎石层。其总厚度36cm,没计水泥稳定碎石的7d浸水抗压强度为4MPa。分上下两层施工,铺筑面积共253万平方米。由于在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与砼面层之间未设置找平层,因此为保证道面砼面层厚度,对基层的高程、  相似文献   
175.
 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动力装置,它的性能、重量、尺寸都对飞机性能有显著影响。本文从系统工程的观点出发,综合考虑飞机、发动机性能的相互影响和匹配,提出了以最好地满足飞机飞行任务为目标,选择发动机最佳循环参数和调节计划的一体化方法。 本文的应用实例是歼击机动力改型时优选加力发动机的最佳设计方案。计算结果表明:飞机飞行任务不同、改型要求不同、约束条件不同,发动机最佳方案的类型、循环参数和调节计划也完全不同。因此,一体化选择方法具有重要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6.
通过介绍弧焊机器人在轿车座椅手轮式调角器装配中的应用,详述了机器人工作站的系统结构、控制系统和焊接工艺。经运行结果表明,产品焊接合格率达 99.9%。  相似文献   
177.
弹性飞行器纵向稳定性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研究考虑气动弹性时飞行器的纵向稳定性问题。首先由弹性飞行器的纵向扰动运动方程出发,导出了便于计算采用的弹性飞行器纵向扰动方程的标准矩阵形式,作出作为控制对象的弹性飞行器在考虑一阶、二阶及三阶振型时的传递函数;其次分析气动弹性对整个飞行器系统的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对飞行器自动驾驶仪敏感元件的可能合适位置选择的要求。最后还建立了计算气动弹性对飞行器气动导数值影响的理论式。  相似文献   
178.
环面蜗轮滚刀刃带面的刃带宽需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保持刃口的强度和锋利性,圆周定位误差的存在使刃带宽发生变化。为了磨削出满足需要的刃带面,研究了周向定位误差对刃带宽的影响规律。根据微分几何和齿轮啮合原理,建立了求解含有周向定位误差的刃带宽的数学模型。研究了存在周向定位误差时,刃带宽沿环面蜗轮滚刀的轴向和齿高方向的变化规律。同时,在VERICUT中建立虚拟的四轴联动环面蜗杆磨床,对周向定位误差的影响进行仿真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周向定位误差对环面蜗轮滚刀边齿齿顶处刃带宽的影响最大;刃带宽与周向定位误差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呈线性变化关系;对于特定的算例,当给定的刃带宽e=1.0 mm在±10%范围内变化时,周向定位误差允许的调整范围为-0.122°~0.054°。   相似文献   
179.
利用60Coγ射线对镧火石玻璃和镧冕玻璃进行辐照,研究不同辐照剂量对光学透射率的影响及其在空间光学系统中使用的适应性,辐照总剂量最大达到10 kGy。结果表明:所有玻璃在辐照后可见光透射率都下降了,而在近红外波段仍然保持较高的透射率。尽管镧火石玻璃LaF10平均透射率在辐照前最小,但是辐照后LaF10透射率衰减是所有玻璃中最小的。模拟了8个不同轨道高度地球辐射环境10年累积的总剂量以及经过10 mm铝屏蔽后的累积总剂量。发现对于10年任务期,在3 000、6 000和10 000 km轨道需要增加屏蔽层厚度,而在其他5个轨道,10 mm厚的铝屏蔽可以保证镧系玻璃满足系统对透射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0.
首先引入了PROFIBUS、RS-485、PXI、ARINC429等总线技术以及网络管理技术,同时,对飞机电网络综合试验平台各功能模块的设计进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对飞机电网络综合试验平台进行综合,并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给出了综合试验平台的应用实例,结果表明,该项设计对提升航空工业大型地面试验技术和设施,特别对民用飞机适航验证和飞机级系统综合试验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