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3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138篇
航空   388篇
航天技术   200篇
综合类   109篇
航天   16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6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421.
旋转状态下气膜冷却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彬  徐国强  吴宏伟 《航空学报》2009,30(10):1809-1815
基于一个平板叶片模型对旋转状态下气膜冷却现象的换热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不同吹风比情况下气膜冷却换热系数随主流雷诺数和旋转数变化的分布规律。实验利用热色液晶(TLC)测温技术对叶片表面的二维温度场进行测量,采用空气和二氧化碳模拟不同冷气与主流的密度比,并使用无线遥测技术对旋转系中的温度信号加以采集。结果表明:由于受到离心力与哥氏力的综合作用,叶片压力面与吸力面上的强化换热区域向高半径处发生偏转,且偏转趋势在吸力面上更为明显;随着主流雷诺数的增大,压力面上的换热系数不断增大,而在吸力面上则先减小后增大;此外,主流雷诺数的变化对压力面和吸力面上强化换热区域的偏转现象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22.
The evaluation of training effectiveness (TE) of military training aircraft, though obviously very important, appears to have attracted much less attention than what it deserves in the open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aims to start from previous studies and explore further. First, TE of military training aircraft is discussed and our ideas for evaluating TE which are expressed mathematically are proposed. Then, using the presented mathematical models, software is developed that takes into consideration the influence of parameters of flight performance and quality on TE. The software's environment is Borland C++ and it sets up the parameters of trainer, training standard databases and training documents; it can analyze and then give the operational cost and cost-effectiveness ratio of military trainer. Finally, the software is utilized to compare the TEs of HAWK and MB339 with that of Chinese Air Force TF-6. The results of comparison show that the TE of TF-6 is the lowest.  相似文献   
423.
二维爆震波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俊  何立明  陈灯 《推进技术》2008,29(1):29-32
针对爆震发动机的多维效应,利用CFD计算软件对单管脉冲爆震发动机进行了二维的数值模拟。以氢气和氧气混合物为例,仿真了爆震波在管内的传播过程以及传出管外后的流场情况。模拟所得的爆震波参数与文献中的计算结果和实验值基本一致,验证了模拟的正确性。爆震波传出爆震管后退化成一道激波,对该激波的流动情况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24.
不确定性因素对复杂工程系统设计的影响贯穿整个设计过程.对多学科设计优化(MDO,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中不确定性的来源进行了总结和归类;建立了包含2个耦合学科的MDO系统分析输出结果的不确定性与设计变量输入数据误差和模型误差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用于计算各种不确定性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算例分析结果和实验结果吻合,表明该数学模型有效可靠.经过扩展可用于估算包含多个耦合学科的MDO系统分析输出结果的不确定性,为鲁棒多学科设计优化方法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25.
以Pioneer3-AT型室外轮式移动机器人为平台,采用码盘、陀螺仪、电子罗盘和GPS对机器人进行定位,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联合卡尔曼滤波器,以逐级滤波的方式融合多传感器信息.首先将里程计和陀螺仪相融合,然后将融合后的定位信息与电子罗盘相融合,最后与载波相位差分GPS(RTK-GPS)相融合.该滤波器可以补偿传感器的累积误差,消除输出波动,实现机器人较高精度的定位.城市环境下RTK-GPS经常因为建筑物的遮挡而失去差分状态,定位精度不稳定,滤波器根据RTK-GPS定位精度的不同状态,选取不同的系统量测噪声协方差矩阵,使算法可以自动适应RTK-GPS传感器定位精度的变化,因此定位方法具有鲁棒性.实验结果表明,机器人可以稳定地实现0.4m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426.
矩形通道内气膜出流对内换热的影响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对象为矩形通道,包括2个直肋和9个气膜孔,主要研究气膜的出流比、开孔率对通道内换热的影响,温度场的测量采用了热色液晶测温技术.实验发现气膜出流对换热有强化作用,气膜孔对通道平均换热影响也与其在肋间的位置有关,其中肋后孔的影响最大.在不同的雷诺数下,开一个气膜孔时,出流比在6%~8%之间通道壁面内换热效果最好,低雷诺数下增强换热的效果显著;研究孔边的换热规律发现,在孔下游换热明显增强,从孔边到下游5倍孔直径处,强化换热比在1.1倍以上;此外还研究了开孔率对增强换热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427.
研究了掺镧锆钛酸铅(PLZT)具有的光致伸缩效应的机理,理论分析得出光致伸缩是反常光生伏打效应和逆压电效应的叠加.从材料力学角度推导出双晶片执行器在紫外光照射下产生的最大偏移量和最大驱动力.无机械负载时双晶片在光照下产生最大变形,此时双晶片执行器不对外做功,入射光能一部分损失掉,其余转化成电能和机械能,并存储在双晶片执行器中.双晶片执行器做功的大小与外加机械负载有关,当负载为最大驱动力的一半时,输出的机械能最大.以上分析可应用于光执行器的结构设计,使系统获得最大能量输出.   相似文献   
428.
开槽交错肋通道换热和流阻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一种特殊结构的涡轮叶片内冷通道——开槽交错肋通道进行了换热和流阻的测量实验.全部的实验都在静止的状态下完成,其中换热实验采用了水蒸气凝结换热方案.实验的 Re数范围从5 000~45 000,得到了大量关于开槽交错肋涡轮叶片内冷通道的实验数据,并将结果与不开槽交错肋通道作出对比,得出一定槽宽的开槽交错肋通道相比于相同尺寸的不开槽交错肋通道,换热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而流阻系数相应有所减小,所以整体换热效果优于不开槽通道.此外,对于不同槽宽通道的各项特性也进行了实验对比.得出 4 mm开槽交错肋通道的换热效果最好,接下来依次是2 mm、6 mm和8mm的通道.   相似文献   
429.
针对航空发动机地面试车记录的试车数据缺乏宏观监控分析手段的问题,提出了将人工免疫原理应用于振动数据分析方法,定义了自我空间向量集,构建了检测器,实现对发动机振动状况的判定,并经实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识别发动机的振动状态,提高振动监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30.
陀螺、加速度计等惯性器件是高精度传感器,对零件的微小变形有着极其敏感的反应。因此,惯性器件材料的尺寸稳定性问题一直是提高精度的关键。作者长期研究发现,惯性仪表精度及其稳定性在结构设计确定的情况下与加工、装配有关,但是本质性的因素是材料在长期温度扰动下的“变形”“变性”“变质”问题。我国关于惯性器件材料尺寸稳定性的研究十分薄弱,材料与工艺技术已经成为制约仪表精度的“卡脖子”问题。本文重点介绍了材料“变形”即在温度扰动下微纳变形的研究结果。首先分析了惯性器件的服役环境以及该服役环境下的材料响应,从而提出复合材料尺寸稳定性设计的基本原理。通过材料设计,为解决低频谐振、复杂结构热应力变形、动载荷弹性变形、长期静载荷微纳米级变形、长期储存下材料时效自发变形等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材料设计方案。设计制备的仪表级SiC/Al复合材料在核心关键指标上优于铍材,在“高新工程”、“北斗工程”等重大工程中显示出优异的技术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